東北網5月10日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建三江大興農場稻農胡春光怎麼也不會相信東北農業大學專家去年在自家稻田裡變出的『科技魔術』———明明是因減少施肥而前期顯得黃瘦的稻秧,在收獲季節竟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高產量。
這項『科技魔術』就是東北農大專家歷時12年破解寒地水稻需氮規律後,總結出的『寒地水稻前氮後移施肥新技術』。近年來的推廣示范表明,該技術『節氮增產』效果顯著,在減少稻田氮肥用量20%-30%的同時,使水稻平均每畝增產100多斤,平均每畝可增收節支100元以上。2009年,這項技術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劉元英課題組在研究寒地水稻需氮規律時發現,黑龍江省農民在水稻種植中,因擔心水稻『貪青晚熟』,往往在種植前期大量施用氮肥,後期則不敢施肥。而研究表明,水稻的『貪青晚熟』恰恰是傳統施肥方法中前期氮肥比例過高,造成水稻營養生長期延長而導致的。此外,前期過量施氮使水稻無效分?過多,導致水稻群體質量惡化,極易發生倒伏和稻瘟病。
據此,劉元英課題組研創出『寒地水稻前氮後移施肥新技術』,並專門設計了『水稻營養套餐』。該技術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對氮素的需要定量調控氮肥,減少前期氮肥用量,將適宜氮肥後移,打破了寒地水稻生育後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區』。試驗證明,該技術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8%,使水稻的結實率、出米率明顯提高。
2009年,『寒地水稻前氮後移施肥新技術』被列入全省重點科技成果推廣專項,今年將在包括哈市在內的全省主要水稻種植區內大力推廣。預計到2011年,全省示范推廣總面積將達到1000萬畝以上,可增加農民純收入10億元左右。據農業部門預計,幾年後,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可達到4000萬畝左右,如果全面采用該項技術,預計全省可望實現水稻增產40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