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經濟旅游圖片
搜 索
哈爾濱建水網治內河打造沿江景觀長廊 10年後變北國水城
2010-05-11 16:27:3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馮天 周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啟明廣場效果圖

  東北網5月11日訊 題:哈爾濱建水網治內河打造沿江景觀長廊10年後變北國水城

  五月的哈爾濱,柳葉微翠,江豐水美。

  大江北岸,放眼望去,昔日的漫灘、古河道上,一臺臺挖溝機、衝天鑽正在泥裡、水中轟隆作響,奮力打通著曾經阻塞的水道,連通城市新的骨骼。在這聲聲的轟鳴中,哈爾濱城市化的腳步,正昂首邁進『松花江時代』!

  ●2010年1月10日,哈爾濱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滿懷激情的為哈爾濱定下『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的未來城市發展總綱。哈爾濱,將勾勒『以水定城』的新理念;哈爾濱,將全力打造充滿夢幻的『北國水城』。

  ●2010年1月29日,《哈爾濱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通過水利部評審,哈爾濱市正式成為繼武漢之後中國第二個系統保護與修復水生態的副省級試點城市。

  ●2010年1月31日,松北防洪灌排體系改擴建及水生態環境工程,在松北區萬寶灌溉站奠基。

  ●2010年4月2日,規劃中的松北水網『第一橫』中的銀水灣支渠(原市政府支渠)揮揪開挖,哈爾濱人以前所未有的乾勁,向新的城市藍圖邁出踏實的第一步。松花江與哈爾濱,百年來相伴相生的這條江與這座城的關系正發生質的飛躍。

  從相生相伴相博弈,堵疏並用治水患,到開始進入『以水為源、護水親水』的新階段,城市的未來規劃建設也由『灰色』、『綠色』,加速向『藍色』轉變。『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的建設總綱,將城市水系建設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河流水系成為城市建設新格局的骨架,城市的產業布局也將依據水資源承載能力而確定,大流域、大濕地、大灘島都將成為打造松花江生態文明的可貴資源,這一恢弘畫卷令人心動、令人期待。

  沿著『以水定城』的理念,本報與市水務局今起聯合推出專欄———追蹤『北國水城』,為讀者權威解讀『北國水城』的內涵,梳理『北國水城』的脈絡和骨骼,揭秘打造『北國水城』中鮮為人知的新聞,帶讀者展望『北國水城』給我們這座城市描繪的美好遠景———到2019年,我們會生活在水穿城、水繞城、水環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圖畫中……

  到2019年,哈市江北12%是水面

  江北水網的建設,無疑是『北國水城』的重頭戲。作為『北國水城』一期工程樣板段,目前,市政府支渠(已定名:銀水灣)正在緊張施工,土方工程已完成400延長米。這條全長6.5公裡的支渠,預計9月初實現通水見綠。工程人員介紹,支渠通水後,市政府區域的排水能力、景觀環境等將得到極大提昇和改善。其項目主題為『天鵝項下的珍珠』,到時市民將可透過支渠呈現的水鄉風韻,試想縱橫交錯著『二縱、四橫、十八湖』水系的578平方公裡『水城』美景。

  規劃中的578平方公裡『水城』范圍是:肇東界以東、松花江以北、呼蘭河以西、肇蘭新河以南的區域。將利用松北地區古河道縱橫、濕地資源豐富等優勢,結合防洪、灌排體系改擴建,構建『二縱、四橫、十八湖』水網體系,二縱是金河、銀河;四橫是發生渠、長盈渠、白藏渠、玄英渠。十八湖在原有的湖泊泡沼基礎上開挖,從松花江引水後,湖與二縱、四橫相連,通過泵站等一系列調節功能,保證湖水具有可調的流動性,讓水城之水『活』起來。為清潔水環境,松北還將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工程、生物生態修復工程、城市水景觀改造工程,打造不低於200平方公裡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城鄉一體化。2019年底前完成全部水網建設,工程完成後,哈爾濱松花江以北的水面率將達到12%,超過上海、廣州和杭州等國內傳統水鄉城市的水面率,打造啟明廣場、七夕公園、濱河公園等標志性景觀,呈現一派『水清、岸綠、景美、路暢』的水城美景。

  沿江兩岸打造百公裡生態長廊

  據介紹,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建成後,哈爾濱市江段水位長期維持在116米左右,形成了長年豐水的河流景觀。水位線以上灘島面積達127平方公裡,這為打造『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的河流景觀、改善城市兩岸生態環境提供了天然的優勢。從哈爾濱與雙城交界,至大頂子山航電樞紐處,全長123公裡,將通過采取退耕還濕、人工植被恢復等措施打造『近自然』的河流濕地型生態長廊。長廊內,退耕還濕總面積將達5246公頃,將依據自然現狀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段、濕地景觀區段以及濕地保護區段,選取松花江特有的水生植物塔頭甸子、草甸等對灘島進行補植補種人工修復。另外,在景觀區段內,為還市民親近自然、度假休閑提供了廣闊的自然場所。大套子灘島,重點恢復寒地漿果類植物種植,恢復濕地功能。陽明灘,打造濕地草甸特色區。苟島將被打造成以濕地高爾夫為主的濕地體育、休閑區。分布在123公裡長廊中的五島十灘將各具特色,自西向東形成特色鮮明的松花江水岸生態廊道。

  昔日臭水溝將變清水河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在江南主城區,馬家溝、何家溝、信義溝三條內河穿城而過,為城市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內河景觀。然而,由於污染嚴重,多年來『三溝』不但未為城市風景增色,還給哈市居民及外來游人心中留下了髒臭『龍須溝』的印記。城市西部,運糧河水量嚴重衰竭,東部阿什河水量雖相對豐沛,但卻也污染嚴重,水質情況更是令人堪懮。作為『北國水城』大規劃江南主城區的一部分,今年政府下定決心投巨資整治內河,輸通城區血脈。年內,清澈水源將率先注入馬家溝河,昔日的臭水溝將變身清水河。經過整治的『三溝』污水將全部通過污水截留管線送入污水處理廠,變成達標水排入松花江。河道將實施清淤整形,河流兩岸30到50米的范圍內,進行風格各異的植樹綠化,建設若乾綠化游園,並根據不同的河道形狀,規劃設計灣、灘、溪、湖、島等多樣化的水生態景觀,形成生態綠色走廊。昔日的臭水溝將變成可供市民泛舟水上,盡享親水生活之樂的場所。阿什河也將通過治污達標,建成一條體現北國文化和自然生態特色的城市河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