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劍閣縣姚家鄉天字村的民房窗明幾淨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 |
我省援建的劍閣縣姚家鄉衛生院醫療條件得到改善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 |
我省援建的劍閣縣普安敬老院拔地而起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東北網5月12日訊 題:黑龍江援建劍閣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龍江速度』再造蜀道明珠
記者 印蕾
兩年前的今天,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在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達200多億元。
地震發生四十天後,由黑龍江省省直7個部門13名工作人員組成的前線指揮部首批成員進駐劍閣,與堅強的劍閣人民共同戰斗在重建家園的第一線。
兩年後的今天,蜀道明珠劍閣在廢墟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展示著她的發展魅力。
在汶川大地震兩周年到來之際,東北網記者再次趕赴四川省劍閣縣。
開山治水路暢人和廣廈萬間起,建功立業物阜民安龍劍四海情。
這幅大氣磅礡的對聯寫在黑龍江省援建劍閣縣前線指揮部門前,如今,這些援建項目已從掛在牆上的效果圖躍然於眼前,讓人對它的含義更加感同身受。
![]() |
正在建設中的劍洲中學學術報告廳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 |
龍江大道改善了當地群眾的出行條件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民生優先 村民農房教育衛生公共服務設施舊貌換新顏
援建指揮車載著記者一行來到了姚家鄉天字村,出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齊的二層樓房。在村民馮仕金家中,記者看到,重建房窗明幾淨,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村民孔令芝搬進新居後,還利用新房開起了『農家樂』。『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天字村的村民們爭相說到。
天字村是我省援建規劃的14個災民集中安置點之一。民房援建,是災後重建的重中之重。前線指揮部與劍閣縣一道,實行圖紙設計、技術指導、農民互助、市場服務、資金保障和結對幫扶『六位一體』幫建體系。2009年年底,全縣44178戶農村災民永久性住房重建和14個農村災民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全部完工。
告別了板房,受災群眾安居樂業。同樣告別板房的還有劍閣縣10萬師生。2009年9月1日,新學期開學的日子,他們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上課。在劍洲中學,記者看到,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校園裡不時傳來琅琅書聲。教學樓前,一些工人們正忙著對一個圓形建築施工,幾個月後,這個生機勃勃的校園裡還將新添一個學術報告廳。
農村受災全部入住新居,師生如期走進寬敞明亮的新教室上課,6.44萬人飲上衛生水,人民群眾的就醫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部分鄉鎮農民出行難問題得到解決,數字電視得到有效推廣……交工的民生項目讓劍閣人民得到了實惠。龍江大道、劍門大廈、沙溪中學、劍閣職中、普安垃圾處理場,在建項目如火如荼,進度明顯加快。
![]() |
我省援建的劍門工業園區標准化廠房 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
![]() |
我省援建的劍門關景區『開關』迎客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 |
我省援建資金支持改造的劍門關古鎮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
著眼長遠 旅游景觀與工業園比翼齊飛
2010年4月29日,有『天下雄關』美譽的劍門關正式『開關』迎客。隨後到來的『五一』小長假,景區人流如潮。
為讓劍門關重新『亮劍』,我省投入1.5億元援建資金,支持劍門關古鎮改造、劍門關關樓及附屬設施。
之前的劍門關核心景區,因108國道橫穿全境而略顯零亂。108國道的老底子,是1935年建成的川陝公路。為確保劍門關景區成系統,我省投入2000多萬元,修建了劍門關隧道,從而使108國道因景區需要而成功改道,景區的完整性、系統性和人本性得到很大提昇。一路之隔的劍門關古鎮也在發生變化,在我省援建資金的支持下,一個新的劍門關古鎮將主推豆腐美食、三國文化,成為一個集購物、休閑、觀光和美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古鎮。
劍門關景區工作人員蒙子介興奮的告訴記者,4月29日劍門關景區全面對外開放到『五一』小長假結束,劍門關景區接待游客人數已過百萬人,總收入3700多萬元,比災前同期增長了10倍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可觀。
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全面推進各項援建工作是我省的援建思路。以產業提昇為引領,努力為劍閣長遠發展打基礎。除了強勢推進的旅游產業,大力推進工業強縣的號角正在劍閣吹響。我省投入1.1億元資金建設的劍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化廠房,截至目前,已成功引進黑龍江省、廣東省、重慶市等地的19家企業入駐,引進資金11億元。上述企業涵蓋建築建材、醫藥衛生、機械機電、輕工食品、服裝紡織、專業服務等多個行業,還將對劍閣縣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速度與激情 交出龍江援建答卷
截至目前,我省確定援建項目146個全部開工,交工138個,佔計劃的94.5%;完成投資11.4億元,佔計劃的93%。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
在指揮部,『辦快、辦實、辦好』,『求實、務實、做實』十二個大字異常醒目,正是在這十二字援建方針的指引下,蜀道再難,仍創造出了『龍江速度』。
與『龍江速度』一道,『交支票+全過程參與和監督+全方位援助』的援助模式也成了18個對口支援省市中獨有的援建模式。所有援建項目不上一支建設隊伍,全部公開招標,中標企業必須僱傭當地30%的勞動力。此舉既節省了人員往返旅費、生活開支等成本,使得我省援建項目投資單價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與災區重建平均建築造價2500元?平方米相比低了1000元;又安置了當地勞動力就業。
我省的援建工作帶動了劍閣經濟發展提速。2009年,劍閣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9億元,同比增長13.6%,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6億元,增長15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實現1.13億元,增長173.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408元,增加329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412元,達到10763元。
在劍閣走訪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劍閣人的感恩,特別是對龍江人的感激之情令人感動。打動劍閣人的是,地震災害後,從東北到西南,黑龍江人帶著15億元援建資金,帶著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闖關東精神來了。在此後的七百多個日日夜夜裡,在劍閣災後恢復重建的一個個施工現場,到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
『無縫隙對接、無障礙合作,是雙方真誠合作的成果,也是雙方共同創造的經驗。它的重要基礎就是雙方都能想到一起,援建方、受援方都把事情當作自己的事去辦。』黑龍江省援建劍閣縣災後重建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對記者說。
今年9月,我省的146個援建項目將全部完工。對於劉國會和我省其他11名援建乾部來說,2010年是忘我拼搏、爭創一流的決勝之年。告別前,這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團隊告訴記者,『我們要在接下來的「百日會戰」裡繼續當好龍江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