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訊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碼頭區東盛堂浴池(道裡區西十道街江洪旅社)的老掌櫃為解決自家門前排水不暢的問題,便在浴池門前『陽溝』內鋪設了幾根水泥管,將門前的積水導向附近的清溝,這幾根排水管就成了哈爾濱市最早的一條排水管道。
一百多年過去了,哈爾濱早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可是當年浴池老掌櫃面臨的問題卻依舊困擾著冰城人,究其原因無非是八個字:排水不暢、水患冰城。
缺失、老化、無規劃
排水成疾
老哈爾濱人都知道白家堡,這片老城區的年齡幾乎和哈市一樣,現在的白家堡東靠林大、西接理工、北有師大、南承黑大,在這四所重點大學的環抱下,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應是市區內屈指可數的黃金地段。可就是這麼個黃金地段,近十幾年因為路面翻漿的問題愈演愈烈,硬是擠走了83路和203路兩趟公交車,曾經用高強度水泥修建的道路,如今依舊坑窪難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白家堡沒有排水管線,學興路、延興路和林興路兩側數千戶居民的生活廢水直接排到了路上。所以用當地百姓的話說:沒有排水,就沒有辦法。
道裡區撫順街往北的安字片居民區,無論是居民住宅還是街道路面,時常發生下水管道堵塞和返水現象,從排水公司掌握的情況來看,該地區的主乾排水管網並未出現異常,但排水管線老化,不堪重負的情況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一些比較老居民小區和街道(如遼河小區、紅旗老區等)地下,管道老化問題也很嚴重,市排水公司苦於資金不足,無法大規模翻修。而一些逐漸向外發展的地區,其地下排水管線的擴建規模遠遠不及周邊小區的建設速度,污水流量的增大,更加大了排水管線的負荷,使得排水不暢的問題更為突出。
下水管道無規劃也是最近比較突出的問題,但也是最好解決的一類。前幾天冰城連降大雨,道外區南直立交橋下的車行通道內,積水接近一米深,連過往汽車的牌照都被積水衝下;而水泥路以及位於道外區和香坊區交界處的化工路因沒有規劃下水道,在前段強降水的天氣下,嚴重影響了通行能力。
20年城區規模擴2倍
管線僅增50%
根據報道,排水不暢的問題已持續多年,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影響到了哈市的其他方面。今春,持續性的強降雨,導致多條主乾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路面破損。哈市現有的2390條道路中有351條路段(去年是241條)出現不同程度的翻漿破損,翻漿破損面積更是達到11.25萬平方米(相當於15個標准足球場的面積)。
作為北方城市,道路的狀況受溫度和降水的影響很大,原本就應該走在城市建設前面的排水系統,卻在一次次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落後。
《哈爾濱志》中記載,至1990年底,市政排水管渠約649公裡,到了2009年底,市政排水管渠增加到了987公裡,20年時間,哈市的城市規模擴大了2倍多(城區人口和面積都增加了2倍),但是排水的管線卻僅僅增加了50%,有人戲稱,冰城人均排水管線僅有2根香煙長。常年的欠賬,也使得道路破損已經蔓延到了二環路這樣的主乾路。
逐年改造應有規劃
解決一段是一段
市排水公司黨群辦的韓部長表示,現在全市的排水管線所面臨的問題很多,但作為現有管線的管理部門沒有能力參與到解決工作中,而相關規劃部門顯然不夠重視排水管道的建設和規劃,規劃沒有前瞻性,出了問題又沒有足夠資金維修翻新,纔是冰城『水患』的根源。
韓部長說,想要徹底解決冰城『水患』,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以哈市現有的條件,一次性翻修擴建下水道顯然不實際,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逐年改造,在現有的基礎上制定改造的計劃,若乾年後纔能緩解部分排水壓力。
城市規劃學者張曉光說,新城區的擴建是在原城市的基礎上,只能是老城區的附屬,城市的根基還是在老城區,所以現階段不能因為主要精力放在新城區建設,而忽視老城區的問題。沒有資金不要緊,只要相關部門想著這些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解決一段,就解決一段,把改善好的積累起來,再困難也不怕。
據了解,本月底市區內的翻漿道路將基本修補完畢,然而冰城的夏天已經到來,和夏天一同到來的,還有可能出現極端降水的惡劣天氣,對於剛剛修補好的道路和城市的排水系統來說,又將是新一輪的考驗和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