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交警部門:禁摩令將使哈爾濱摩托車5年內消失(圖)
2010-05-19 13:43:1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劉治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點擊放大】

  東北網5月19日訊 從14歲起就瘋狂迷戀摩托車的哈爾濱市市民孫作坤算得上『摩托車達人』。從兒時的望車興嘆,到1987年得償所願買到自己第一輛二手鈴木AS100,老孫對摩托車進入了癡迷狀態。對哈爾濱市摩托車發展史,他更是如數家珍。

  買輛摩托要三百多元

  在老孫的記憶中,哈爾濱市最早的摩托車為1955年從前蘇聯進口的德四、德五。當年只進了車架子,沒有發動機。1957年引進了發動機後,這兩款摩托車纔正式投放哈爾濱市市場。當年,全市共四個地方出售摩托車,分別為道裡區省電機公司、太平二商店、道外頭道街自行車商店和尚志大街自行車商店。兩款摩托車為1.3馬力,時速40公裡,售價為360元和362元。而當年機關工作人員月收入僅有30多元。為了買到一輛摩托車方便工作,有些單位的員工便以『打匯』的方式購買(即借用全科室所有人員當月工資購買。)1957年,哈爾濱市郵電局一次購買了50臺德四、德五輕便摩托送電報。老孫說:『當年能騎輛德四、德五,可比現在開奔馳寶馬拉風得多。』

  摩托車配置進軍警

  1960年正式出廠的長江750型邊三輪,當時主要裝備給部隊和省級公安系統,並於1976年配備給派出所。那個時段,湘江750型和東海750型摩托車也是部隊和公安系統使用的主要車型。1968年,1.4馬力、時速40公裡的中國第一輛50型輕便摩托車在濟南下線後很快便出現在哈爾濱市的路面上。1970年,上海完全引進德國寶馬公司技術出產的幸福250型摩托車,也在哈爾濱市露面。老孫回憶道:『那款車在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時,還擔任過國賓開道車呢。』從1972年到1980年,黃河250、雄獅250、前蘇聯雙兔175型、捷克175型、捷克350型(時價3000餘元)紛紛在哈爾濱亮相。此期間,南崗區秋林公司還出售過法國產標志50型和秘魯103型摩托車。

  『地產』摩托車誕生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鈴木100型(時價3350元)、雅馬哈100型(時價3680元)、本田100型(時價4200元)相繼出現在哈爾濱市街頭。1987年,本田145型和本田125型摩托車也相繼進入哈爾濱市市場,各種型號的國產摩托車也紛紛面世,也是從1984年哈爾濱市掀起了騎摩托車的風潮。在此之前,摩托車仍多為公務用車,老百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纔能買到淘汰車輛。而同樣在1984年,哈爾濱市首款自主知識產權的『太陽島』牌輕便摩托車從柴油機廠駛出。1985至1986年,龍江電工廠也引進洛陽嘉陵集團技術生產了嘉陵50型摩托車,當時售價1500元左右。由於當時管理較寬松,1985年到1995年算得上是哈爾濱市摩托車最多時期,數萬臺各類摩托車每天飛馳在城市大街小巷。

  『太陽島』摩托車共生產2000餘臺

  在中國的摩托車發展史中,『井岡山』牌摩托車、長江750摩托車、輕騎15型、長江250型等等分別創造了一項項第一,並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哈爾濱市的摩托車發展歷程中,太陽島牌輕便摩托車也有自己獨特的地位。這款1984年出產的50型輕便摩托車僅生產了一年,便因廠家倒閉而消失。當時共生產了2000餘臺,該車無擋位、有離合,售價為450元左右。因其機器較為粗糙簡易、故障率較高,該車慢慢淡出人們視野。但其剛出廠試車時,大街小巷穿行的紅色、綠色、黃色等艷麗的車體顏色曾一度讓它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焦點。盡管迅速『夭折』,但它仍是哈爾濱市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款輕便摩托車。時至今日,也許你仍能在路面上看到一輛已經看不清標志的『太陽島』牌輕便摩托。

  在哈爾濱市的摩托車引進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件事也能讓我們看到冰城百姓當年對摩托車的鍾愛。1985年左右,山東省機電公司倉庫曾被黃河大水灌淹,存在庫內的一批黃河250型摩托車化油器等部件受損。哈爾濱市便曾購進過這些被淹摩托車。即便存在故障,但仍有不少市民購買。曾購買過該車的張鳳山先生回憶:買回來打不著火,找人拆開化油器一看,裡面都是黃泥,清洗乾淨後纔能正常使用。但好在便宜,能開上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摩托車用過『三色』車牌

  記者從交警部門了解到,哈爾濱市的摩托車在上世紀主要分兩線管理,其中排氣量50cc以下的輕便摩托車最早歸屬自行車管委會管理,核發白底紅字『哈爾濱xxxxx』牌照,不准進入機動車道行駛;排氣量80cc以上的屬機動摩托車,按機動車管理,其牌照與機動車相同。最早為綠底白字『黑龍江01xxxxx』號牌,後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為藍底白字,80年代中期改回綠底白字,90年代改為現在使用的黃底黑字『黑A』字樣的92制式號牌。

  據了解,從1997年以來,哈爾濱市相繼出臺了三個政府規章和兩個通告,對摩托車行駛區域、時間和登記數量及非法營運行為予以限制。對摩托車進行總量控制至今,經歷了限制摩托車增量和流量、非本市號牌摩托車不准在本市市區道路上行駛、本市市區外的摩托車不准在市區二環路(含二環路)以內的道路上行駛等三個階段,禁摩的范圍不斷擴大、禁摩的車種不斷增加。十多年間,哈爾濱市在籍的摩托車數量也從1997年限摩前的約6萬臺,下降到目前的5400餘臺,其中只有1200餘臺按時到交警部門檢車,其他的近4200餘臺摩托車屬於無路權車輛。據交警部門最新統計,到今年年底,哈爾濱市在籍的摩托車僅剩4724臺,其中有路權車輛只有千臺左右。

  5年內摩托車全部消失

  按照哈爾濱市5月1日正式實施的禁摩令,即便是有手續摩托車也已被禁止進入城市部分中心區。針對目前很多市民仍不清楚自己騎的是摩托車還是助力車的情況,交警部門也給出了解釋: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摩托車是指無論采用何種驅動方式,最高設計時速大於50公裡,或內燃機排量大於50毫昇的兩輪或三輪車輛;輕便摩托車是指無論采用何種驅動方式,最高設計時速不大於50公裡,或內燃機排量不大於50毫昇的兩輪或三輪車輛,但不包括最高設計時速小於等於20公裡的電驅動的兩輪車輛。電動自行車指具有兩個車輪,同時具備腳踏及騎行功能,最高設計時速不大於20公裡、整車質量不大於40公斤、電壓不大於48伏、額定連續輸出功率不大於240瓦、輪胎寬度不大於54毫米的車輛。

  同時,為了方便老年市民和殘疾人日常出行,交警部門對持市區內藍牌照的小型輕便摩托車、殘疾人代步摩托車不予限制;執行公務的特種摩托車也不予限制;對提供快遞、送藥服務的摩托車暫緩一年實施限行措施。而隨著哈爾濱市合法摩托車的逐年報廢和禁行區域的進一步擴展,交警部門有關人士表示,可能5年之內,摩托車這種曾經風靡一時的『鐵騎』便將徹底在哈爾濱市告別歷史舞臺,成為百姓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