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訊 題:大慶市讓胡路區傳承大慶精神引領跨越發展
記者 邵奇
油田建設之初,老一輩石油人提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充分體現了大慶精神的愛國情懷。近年來,大慶市讓胡路區堅持傳承和踐行這一精神,全區上下步調一致,合力攻堅,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億元,同比增長49.8%,比2006年翻一番,三年平均增幅25.5%。
![]() |
大慶市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沙盤 |
大慶精神最具時代特征的是創新發展,敢於突破陳規,用思想的解放釋放出推動發展的巨大能量。大慶市讓胡路區這些年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超前謀劃、超前行動,用未來的眼光謀劃現實的發展,把大慶精神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的新時代特征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環節。讓胡路區委書記劉景新向記者介紹說,針對發展空間受限的現實挑戰,讓胡路確立並強力推進『中聯』 、『西拓』 、『北移』和『舊城改造,騰籠換鳥』空間戰略,著力提高經濟發展承載力。
『中聯』就是通過建設東湖生態林、宏偉綠色生態長廊,啟動推進乘風地區鐵人大道兩側環境整體改造提昇,實現乘風地區與主城區的綠色生態銜接。
『西拓』就是跨過讓通鐵路向喇嘛甸和宏偉鎮方向發展,闢建喇嘛甸低碳工業園區,壯大宏偉園區,發展近郊服務型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主城區與喇嘛甸地區的有機融合。
『北移』就是以工業項目為依托,居住、商業為輔助,越過濱州鐵路向北發展,將工業項目向方曉、紅衛星地區擺放,並擇時配套啟動商住開發建設。
![]() |
正在建設中的旅游度假村。東北網記者 邵奇攝 |
『舊城改造、騰籠換鳥』就是本著『集約用地,提高效益,提昇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的原則,對主城區內功能差、安全隱患多、老百姓有企盼的舊區進行提昇改造,將土地使用效益不高的生產性企業遷出,並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商業開發或生態還建,集約高效利用土地,做優、做精、做細主城區。
目前,這一戰略已經見到了初步效果,東湖生態林的啟動建設,為『中聯』戰略開了好頭;喇嘛甸低碳工業園的闢建,有效拓展了地方工業發展空間,為『西拓』戰略的實施打開了局面;龍崗、西寨、北方等舊市場相繼啟動改造,後四廠及讓庫即將遷出,亞美和富強地區改造也取得重大突破,為『舊城改造、騰籠換鳥』的成功實施積累了經驗。
同時,該區堅持『發展要經得起歷史推敲』的標准和對事業負責、對百姓負責、對長遠發展負責的態度,來體現大慶精神『乾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精神。堅持走多業興區的發展之路,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放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經濟轉型,出臺科技企業扶持政策,著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環保達標、生命力強、財稅貢獻大』的項目,全力打造『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全市重要石化生產基地』、『全市重要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大慶西城商業中心』。
![]() |
大慶市讓胡路區委書記劉景新介紹情況。東北網記者 邵奇 攝 |
讓胡路區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0%,以銀浪生態園、紅驥鄉情園、星火溫泉度假村為地表的旅游觀光農業逐步形成,培育了總資產4000萬元的土金農機專業合作社和佳明鹿業等一批規模大、牽動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工業經濟支橕力不斷增強,市區共同闢建了宏偉化工園區和大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自力建設了民營科技工業園和喇嘛甸工業園,實現了地方工業由少到多、由多到專、由散到聚、由單到鏈的轉變。
大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哈大齊工業走廊最大項目區,榮獲『東北地區最具發展潛力開發區』稱號,宏偉園區被列為『國家火炬計劃石化產業基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近200家,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
第三產業活力不斷提昇,加速傳統商貿業整合昇級,從環境提昇、名店進駐、理念更新等環節入手,著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旅游、服務外包、文化創意、金融保險、電子商務、中介服務等8類服務產業,促進高端服務業規模擴張,推動第三產業不斷提檔昇級。
目前,讓胡路已經形成了輻射全市的7個商業中心、1處餐飲服務聚集地,大型商貿市場7個,三產企業已經發展到近2500家,其中規模以上達百餘家,注冊工商戶2萬餘戶,從業人員近10萬人。第三產業初步形成多元化、專業化、精品化發展格局。
2009年,讓胡路區本級財政收入實現5.1億元,同比增長13%,是2006年的兩倍,連續三年保持億元增幅,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市轄區前列,獲得『2009年度大慶市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