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日訊 2006年,哈爾濱市規劃局、交通局等七部門聯合制訂了《哈爾濱市公共交通首末站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確定公交大巴應享有首末站的特權。4年過去了,全城4700多臺公交車70%仍沒有停車場,剩餘三成即便是享受了特權,但因停車空間不合標准,擾民問題層出不窮。市政協委員多次調查發現,哈爾濱市合乎要求的公交首末站幾乎沒有。
【委員呼聲】
『公交馬路停車問題由來已久,公交優先始終無法落到實處。』在歷屆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張雅清多次提交了有關改善城市大公交現狀的提案,可多年過去了,公交車依舊被迫停在馬路邊、道橋下、居民區內,沒有固定的場地,居民質疑、大巴委屈,雙方幾乎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體。
就城市公交面臨的困境,市政協城建委多次組織委員進行調查走訪:如果按照標准,哈市公交線路首末站應有停車場190處,而目前卻只有50處;應有停車庫房42萬平方米,現只有12.48萬平方米;全市戶外停放的公交車達3420臺,佔公交車總數的73%。巨大的數字缺口,讓公交首末站建設迫在眉睫。
【記者調查】
記者在隨後的調查中看到了更令人懮心的公交生存環境。隨處可見的馬路停車,讓百姓怨聲載道,即便是剩餘27%,近三成『有家』的公交車,也面臨著設計不合理、規劃有欠缺等系列問題。
『愛建新區預留的公交停車場算是規定執行以來比較成功的一個范例,而實際上它卻是一處敗筆。』市公交管理處一位負責人說,按照建設部要求,合乎標准的公交首末站,以一條線路20臺車為例,應具備回車功能,200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3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而愛建停車場是3條線路合用,佔地面積已縮水,更不用說具備回車、候車等功能;同時,該停車場也給周邊居民帶來很大困擾,早5時發車、露天刷車、冬季不保溫等問題,成了百姓投訴焦點。
據了解,雖然《規定》實施多年,但因缺乏細化政策,一些新建小區在開發中預留的首末站空間存在各種問題,有的建在高壓線下,有的建在化糞池上,有的建好後周邊還建有很多設施,無法對首末站進行建設,讓預留的首末站成空談。
【委員建議】
就此,委員們提出建議,公交場站應由政府劃撥土地,提供建設資金,同時對《規定》內容進行細化,應把公交車首末站建設作為大型公共場所、公共設施或者居住區等配套項目的建設內容,將建設成本列入開發成本,實現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驗收和交付使用。同時,要適應現代公交運營和人性化服務要求,提高建設標准和功能,使公交首末站成為集地下停車回車、發車前修車整備、發車前洗涮清潔、室內候車及司乘人員如廁、就餐、休息和車隊辦公的多功能場站設施。
【部門解答】
帶著委員們的建議與呼聲,記者采訪了市交通局副局長譚洪志。譚說,為了彌補《規定》上的不足,5月1日新出臺的《城市公共汽車電車輪渡客運管理條例》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公交車應享有首末站的特權。同時,經過交通局的溝通與協商,7處標准公交首末站的建設被納入規劃,除群力新區公交首末站7月投用外,松北、平房等地區新的公交首末站也在逐步規劃建設過程中。屆時,將改變哈爾濱市合乎標准的公交首末站幾乎為零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