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興公園。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東北網6月4日訊 題:北興農場創新城鎮理念打造生態園林城
記者 顧碩
漫步在農墾紅興隆分局北興農場興龍潭公園,到處綠草茵茵,鮮花吐蕊;噴泉廣場人群舞動、九龍壁色彩典雅、彩虹橋時尚壯觀;樓房、別墅與綠樹小橋流水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現代生態宜居城市圖……
以水促民生 依水改生態
一口井,一潭水,體現了北興農場領導執政為民的理念,更打開了北興人『抓城』的靈感和智慧。北興農場位於完達山北麓,有耕地43萬畝,林地47萬畝。由於地處丘陵漫崗地,地下水嚴重貧乏,居住在小城鎮裡的居民有時幾天用不上自來水。
2005年9月23日,新組建的領導班子下決心要為小城找到充足的清潔水。隨後,農場成立了飲水工程指揮部,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整體工程設計和施工隊、設備采購等7項招標工作。沼澤地和草甸中,到處都有他們尋找水源的身影,終於確定了合格水源和輻射井的位置。
2006年11月21日,農場爭取和自籌資金1200萬元建設給水工程終於完工,純淨的生命之水流進了2800戶居民的家中。共建成了大口徑輻射井一個,鋪設7.5公裡給水管道,建設現代化的淨水廠一座,可以為城鎮日提供4000噸清潔水,水處理廠通過監控和微機操作,實現了遠程控制自動化,填補了黑龍江墾區的空白,一舉解決了場直地區30年貧水問題。過去,農場場部南端有20多公頃窪地,場部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全部淤積在此,成了一個臭氣熏天的爛泥潭,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質量,被百姓戲稱為『龍須溝』。
![]() |
北興農場興龍潭廣場。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在農場住了幾十年的史英堂老人,每天都會如約般地來到現場,看看興龍潭的建設進度。看到這裡由原來的『龍須溝』一步步變成了現實中的興龍潭。老人欣喜地說,過去吃完飯沒個地方去,現在,圍著公園走一周,身體健康不用愁!
新理念抓城建百姓得實惠
近兩年來,到北興的人都會感到這裡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高標准的金興小區和銀興小區,讓置身於其中的人們不知是在大城市還是在農場。
過去,這個農場大多采用農場集資開發的方式搞建設。常常因資金短缺,造成農場小城鎮建設發展緩慢。而且,為了節省拆遷費用,建設單位建房時是哪有空地在哪建房,從2000年到2006年7年的時間,樓房的總建築面積還不足4萬平方米。
為了加快小城鎮發展速度,農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公開招標資質高的外埠開發商投身北興農場樓盤開發。兩年來,北興農場共引進三戶開發商,新建樓房面積達到5.5萬平方米,比前7年的總和還多1萬多平方米,給場小城鎮建設帶來了全新局面。
![]() |
北興農場一角。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從生態要生產力城鎮發展添動力
面對日新月異的小城鎮,北興農場領導沒有滿足,他們開始深深思索小城鎮如何定位的問題。北興農場與七臺河市只有60公裡距離,與佳木斯、牡丹江、寶清、樺南等市縣距離都只有幾個小時的路程。小城鎮要發展方向必須圍繞城市人的餐桌、城市人的錢袋、城市人的眼球去發展,讓北興農場成為集觀光、旅游、休閑的生態園林城鎮。
2006年底,農場籌資500多萬元建設集科研、示范、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博園。整個博園分為五區、五大基地。五區即大田作物、經濟作物展示區,品種試驗、原種繁殖區,特色棚室蔬菜生產區,優質葡萄、提子生產區和觀光餐飲生活休閑區。五大基地即品種栽培實驗基地,科技示范基地,高效作物種植、高產攻關基地,農業科技培訓基地和旅游觀光基地。
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博園共有100棟大棚,種植有優質提子、禮品西瓜、高甜香瓜等80多種特色蔬菜和56種觀賞瓜果。每到收獲季節,棚內特色蔬菜高低錯落,琳琅滿目,廊內特色瓜果色彩繽紛,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接待各類參觀、學習、考察、觀光、旅游等已達數萬人次,不斷湧入的游人,把北興農場這個小城鎮攪得火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