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胞站在蔬菜大棚下,和即將離別的黑龍江親人道別。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 |
次仁醫生正在使用佳木斯大學口腔醫學院吳立鵬醫生帶來的設備診治病人。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東北網6月4日訊(記者 陳靜)2010年6月,在西藏日喀則地區已經進行了3年援藏工作的,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26名隊員,即將踏上歸家之路。臨行之際,回望身邊為之奮斗了1千多個日夜的高原熱土,新建的廠房、街道、學校等無不凝聚汗水與深情,3年前『援藏為什麼,在藏乾什麼,離藏留什麼』的3個問題,如今都已經有了答案。
2010年5月29日,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日喀則地委書記格桑次仁在自家門前的樹蔭下,和記者談起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時,深情的說『從黑龍江遠道而來的李海紅等26名同志,團結、務實,視日喀則為第二故鄉,3年來全身心投入,工作得非常出色。日喀則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1095個日夜第三批援藏工作隊在日喀則留下一組鮮活的數字
自2007年6月起,第三批援藏項目計劃實施52個,實際完成54個;計劃投資1.497億元,實際完成1.657億元。其中60%的資金投向基層和農牧區,用於直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用於扶持農牧民發展民族手工業而籌資的資金達400餘萬元,組織評選日喀則地區首屆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場前景民族手工藝品;組織農牧民群眾參加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深圳國際禮品博覽會,向世界推介日喀則,紮實增加農牧民實際收入,探索建立增收長效機制。
投資建設日喀則龍江路、地區民政救助站、公安看守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康馬北大荒路、北大荒文化中心、謝通門雙鴨山國土路、文化禮堂廣場,仁布七臺河路,切娃鄉開發服務區等,為受援地帶來極為顯著的變化。為實現日喀則地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局勢的長治久安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仁布縣:讓農牧區得到更多的實惠把好事辦實
黑龍江第三批援藏工作隊,牢記黨中央關於『要更加注重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護高原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擴大同內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要求,想方設法讓農牧區得到更多的實惠,力求將每件好事辦實。
2010年5月28日,記者在日喀則地區仁布縣姆鄉下游灌區節水配套工程前的石碑上看到這樣詩篇:『惠民工程建姆鄉,上下求索漫磋商,高山崖路渠碧水,荒地裂土潤瓊漿,敢舞倉龍播聖雨,當叫藏胞飲神觴』。
這首詩是對這一本地區首座平地水庫工程的真實寫照。背靠巍峨的香巴山,庫容12.57萬立方米的水庫,可控制灌溉面積5275畝。其中新開荒地2671畝,極大緩解了本地人均土地過少、生態環境惡劣等問題。給姆鄉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仁布縣縣長達娃次仁在水庫邊告訴記者,水庫工程建成後,江新村、香巴村、司馬村、白林村等村莊受惠,2671畝新開墾荒地種植牧草,預計冬夏季節,很多農民將不必再翻山越嶺離家放牧牛羊。姆鄉現有人口1528人,人均耕地1.7畝。導致該區域農業嚴重滯後的原因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田、林、路等配套設施差,李海紅書記帶人多次來調研,他們充分論證,投資1500多萬元修建的,現在有江新、司馬、香巴、白林四個村受益,人均將增加一畝多地,人均可增收500元左右。
香巴村村長邊巴次仁和村民丹增聽說黑龍江的記者到來,從村子裡匆忙趕來。邊巴次仁和丹增說起這新修的水庫,流露出了對黑龍江人的感激。邊巴次仁對記者說,當面前地塊裡的牧草長起來的時候,村莊裡的人們將不必數月離家放牧牛羊,人們的生活將更加快樂。丹增告訴記者,修水庫的時候,自己的房子受損開裂,是黑龍江從援藏資金中拿出補助,幫助自己搬家、蓋房子。
腿部曾受傷而行動不便的藏胞次仁,在水壩上緩緩行走,他的工作是看護水壩下新開荒地上種植的樹苗和牧草。次仁告訴記者,他和妻子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香巴村居住,自己因為蓋房子被倒下的牆砸傷了腿而行動不便,家裡沒有耕地。從前自己靠小生意為生,現在有了水庫,自己有了新工作,工資按天計算,每天在這裡看護樹苗,看著樹苗茁壯生長,自己心裡很快樂。
關於此項工程,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日喀則地委書記格桑次仁給予了高度評價,格桑次仁認為它不僅是援藏工作中一個有益的探索,更是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牧業基礎建設的標志性惠民工程。
康馬縣:保護生態創建名牌
康馬,藏語意為『紅房子』;康馬縣,平均海拔4300米;康馬縣少崗鄉朗巴村,湍急的康馬河沿著新修的水渠流入『北大荒糌粑加工廠』。河水推動衝擊水磨,昔日班禪貢品糌粑擺上了尋常藏胞的餐桌。
黑龍江省援藏乾部,康馬縣委書記王貴告訴記者,康馬的糌粑有個名字,叫『嘎瑪果日』,從前是藏胞給班禪進貢的貢品。以往都是以家庭小作坊為單位的低產量生產,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對口援建後,力求以項目建設拉動當地縣域經濟發展,針對當地老百姓認為水磨加工的『嘎瑪果日』好吃又環保的實際,於2008年5月建了500米長的水渠引康馬河水衝擊3個石磨來加工『嘎瑪果日』,總投資160萬元,建造了總面積達430平方米及及相關配套設施,並於當年10月竣工。
王貴向記者介紹,北大荒糌粑加工廠是我省援藏項目中唯一一個農產品加工項目,現在日喀則地區就認這個『嘎瑪果日』品牌。運行這段時間看,確實是一項既環保又促進農牧民增加現金收入的惠民工程,直接為該村年增加人均收入260多元。
![]() |
第二批援藏工作隊援建的黑龍江路及第三批援藏工作隊援建的龍江路,在日喀則的陽光下。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 |
高原藍天下的蔬菜大棚。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 |
高原強烈的日光下,西瑞加錯年輕的妻子,將哈達獻給黑龍江親人。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 |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援藏乾部指導藏胞修建的水渠。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 |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援建的朗達示范村遠眺。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謝通門縣:為可持續發展盡力
謝通門縣縣城南出口方向,總投資500萬元,由黑龍江省援建的謝通門生態防護林裡,46700株楊樹、柳樹、丁香樹長得蔥蔥蘢蘢、亭亭玉立。防護林內深水井、蓄水池、灌溉管網、圍欄、大門、甬路、涼亭和通鄉公路等基礎設施全部竣工。
隨行的援藏乾部、謝通門縣副縣長王清瑞介紹,這裡原來是乾旱沙化荒地,大風天氣,沙塵嚴重影響縣城環境和空氣質量,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往往一張嘴說話,就是滿口沙子。
王清瑞告訴記者,防護林建成後,情況發生了改觀,不但阻擋了風沙進入縣城。改善縣城生態環境和風沙季節縣城空氣質量,還將為縣城和周邊群眾提供休閑活動場所,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現在這個時候,正值藏胞的『林卡節』,藏胞們會闔家出門,攜帶帳篷,尋找樹林等場所,唱歌、跳舞、飲酒。再假以時日,這片防護林便會成為理想的林卡場所,現在城內藏胞們都在熱切的盼望著這篇樹林的茁壯生長。
扶持發展民族手工藝傳播雪域風情 豐富援藏內涵
日喀則地區平均海拔3836米,下轄18個縣,幅員遼闊。全地區人口70萬,佔自治區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
日喀則的藏族傳統手工藝品,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天下游客。為挖掘和保護日喀則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傳統手工旅游紀念品,增加農牧民收入,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和日喀則地區旅游局共同舉辦了首屆日喀則地區農牧民手工業『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場前景手工制品』評選活動。
評選活動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促進了手工業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獲獎者每人拿到了8000元獎勵,藝人們激動地說:『做了這麼多年的手藝,從沒想到還能拿到這樣的獎勵』 。
在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藏刀、唐卡、藏靴、氆氌、六弦琴等民族手工藝品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當地農牧民增收的新渠道。謝通門縣通門鄉皮匠普次,過去只帶了兩個徒弟,每年產值也僅有4萬元,現在民族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拜師學習傳統技藝,現在普次帶了89個徒弟,不僅傳承了後藏文化,更重要的是,群眾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2009年1月6日至2月12日,哈爾濱市香坊區萬達商場內,由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日喀則地區旅游局聯合主辦的『雪域天路、珠峰仙境』---西藏風情展吸引了40餘萬人參觀。活動展出藏族傳統手工藝品100餘件、旅游人文圖片240餘幅、各類文字介紹3萬餘字。
展覽活動通過實物、圖片和文字介紹,使內地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文化藝術和旅游資源,宣傳西藏民族手工業品,促進當地民族手工藝品盡快轉變為旅游商品。
2008年,黑龍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隊還組織日喀則地區經貿代表團參加第20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來自雪域高原的農牧產品、手工藝品、藏藥和旅游產品4大類70多種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先後有20多萬人次到日喀則地區展位參觀,共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萬餘份。展會期間,西藏參會企業和內地還簽訂了許多銷售合同,活動對於宣傳西藏、宣傳日喀則,建設經濟強區、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