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訊(記者陳靜)黑龍江省第3批援藏工作隊進藏3年來,牢記黨和人民的囑托與自身使命,將生命與熱情灌注西藏大地,不斷加大與當地民生息息相關事業的投入力度,攜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優勢,促進日喀則地區當地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體察民生多艱 實實在在辦事318國道一路延伸進雅魯藏布江峽谷,日喀則地區最東邊的仁布縣帕當鄉映入眼簾。大山深處的孔培村村民尼瑪桑珠,將第3批援藏乾部總領隊、日喀則地委副書記李海紅一行,迎進了家門。
尼瑪桑珠捧出青稞酒,獻上潔白的哈達,和來自黑龍江的親人們坐在剛剛建好、280平方米的2層小樓內,拉起了家常。42歲的尼瑪桑珠,家裡4口人。以前住在狹小昏暗的小屋裡,是援藏工作隊貫徹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給予他家3萬元的資助,纔使他家搬進這寬敞的住房。
同行的援藏乾部、仁布縣縣委書記趙振宇告訴記者,為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黑龍江省援藏工作隊僅在仁布縣就安排966萬元資金,幫助縣裡170多戶特困戶、50多困難戶解決了住房問題。
日亞公路中段、康馬河西岸,群山掩映下,整齊的村莊仿佛現代都市郊外別墅。這就是由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援建的朗達示范村。據康馬鎮黨委書記達瓊介紹,村裡原來房屋高的高、低的低,破舊不堪。黑龍江援藏工作隊駐康馬工作組了解了情況後,積極為村民著想,大搞農牧民安居工程,前後投資340萬元,加上村民自籌的部分資金,分2批建設了全村51棟房屋,總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極大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
在村民德奴家,德奴告訴記者說:『這380平方米的2層住房,比原來家裡10口人住的陰暗潮濕的舊屋好太多了,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真心感謝黑龍江工作隊的資助』 。
據了解,我省第3批援藏共投入2549多萬元,用於支援我省援建的謝通門、仁布和康馬三個縣農牧民安居工程,通過建設示范村、分散建設和補助等形式,共解決近6000戶農牧民居住問題,其中特困戶507戶,使他們實現了住有所居。住進新房的農牧民打心眼裡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更感謝黑龍江省的無私援助。
日喀則市龍江路是黑龍江省第3批重點援藏項目,該項目橫穿上海路,黑龍江路、吉林路至規劃十號路,全長1525.16米,路寬24米,總投資2695萬元,是日喀則地區各援藏省市(企業)援藏工程中開工最早、投資最大的項目,
龍江路的建成通車,方便了附近單位、居民的出行,使路兩邊的門市房、商品房大幅昇值達50%以上。當年臭氣熏天的『龍須溝』、沙塵飛揚、泥水四溢的『沙塵路、水泥路』,變成了當地群眾的幸福路、吉祥路。
援藏工作 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日喀則地區農牧民工建築技能培訓基地位於日喀則市黑龍江南路。援藏乾部、日喀則地區建設局副局長王禹岩告訴記者,這是黑龍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投資600萬元對口援建的。日喀則地區70萬人口中,30%剩餘勞動力的打工去向主要是建築業,無技能、手藝的,只能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如果能學上一點瓦工、描畫等技能,就能大幅增收。
王禹岩說,這所學校,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開辦的,還是西藏自治區的第一家。通過在這裡免費對建築業的各工種進行系統培訓幾個月,提高技能,每個農牧民建築工日均可以多賺50-80元。日喀則地區農牧民工建築技能培訓基地的辦公室主任普次仁介紹,第一期培訓班將於6月10日開始報名,他們將每年培訓300左右農牧民工。
海拔4300米的康馬縣康馬鎮朗達村,佔地4800平方米的24棟溫室大棚讓記者感覺恍惚回到了龍江大地。步入其中一棟,49歲的國傑正在已經抱團的蓮花白中勞作,通過翻譯記者得知,他以前不會大棚種植技術,是黑龍江省農懇對口支援幫他們建起大棚,教他們掌握種植技術,僅今年頭5個月他就掙了6000多元。
同行的康馬鎮黨委書記達瓊說,黑龍江援藏工作隊引來棚菜基地項目,不僅豐富當地的菜籃子,使村民有新鮮蔬菜吃,更主要是讓當地農牧民掌握技術,能在短期內有效增加現金收入。
黑龍江省援藏工作隊還投入200萬作為黨建援藏資金。委托共青團黑龍江省委員會、哈爾濱醫科大學,在內地分別培訓了45名青年農牧民致富能手和2名醫生。3個受援縣工作組也相應設立了黨建援藏資金,康馬縣結合換屆選好配強鄉鎮黨委班子,選拔重用年輕有為的科級乾部24人,基層一線力量得到充實;投入援藏資金近100萬元,改善了鄉村的辦公條件; 2008年9月和2009年6月在黑龍江分別舉辦了兩期日喀則地區優秀農牧民青年培訓班,80餘人參加了學習培訓和參觀考察。
懸壺濟世解疾苦 為藏胞送光明西藏日照強烈,偏遠地區的藏胞多在戶外勞作、生活,許多人患上了白內障。在黑龍江省第3批援藏工作隊的協調下,包括俄羅斯眼科醫療專家在內的眼科醫療專家隊於2007年、2009年,2次赴康馬縣、謝通門縣、仁布縣等偏遠貧困地區,免費實施白內障手術。
先後有200餘名白內障患者受益。他們在采用國內先進的治療白內障技術的同時,還免費為藏族同胞帶來了藥品,對當地醫院醫護人員開展培訓工作。
7個月大的謝門通縣德慶普尺,不幸患白內障。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專家們最終決定將女嬰接到大慶市進行手術。普尺到大慶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得以重見光明,隨普尺同去的母親激動萬分,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