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工大校長王樹國(左)接受小行星命名證書。 東北網記者 朱丹鈺 攝 |
東北網6月5日訊(記者 朱丹鈺) 5日上午,『哈工大星』小行星命名及雕塑落成儀式在哈工大舉行。之前,以國內高等學校名稱命名的小行星只有5顆。
據悉,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這個榮譽一般只授予對國家經濟、社會、天文等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之前,以國內高等學校名稱命名的小行星只有5顆,分別是『北京大學星』、『南京大學星』、『北京師范大學星』、『山東大學星』和『中國科大星』。
為感謝哈工大研究團隊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FAST項目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6年6月7日發現的小行星1996 LN命名為『哈工大星』,其國際永久編號為第55838號,吻切歷元時刻為2010年7月23日零時,繞日運行周期為3.80年。
新聞鏈接:
自1994年開始,通過不斷探索,中國天文學家提出在中國西部貴州喀斯特窪地中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即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rical Telescope)建議和總體工程方案。具有中國人獨立知識產權的FAST工程概念,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作為一個多學科基礎研究平臺,使人類可以在宇宙邊緣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同時可以把我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FAST項目立項。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為FAST的詳細設計和將來的建造、運行及維護進行更全面、深入的理論技術攻關與實驗模型驗證。整個項目預計2016年建成。
哈工大空間結構研究中心沈世釗院士、范峰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自2003年全程參與了FAST項目的預研、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相繼主持多項與FAST結構技術相關的重要課題,取得的系列成果為推動FAST項目立項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橕,完成的理論分析及系列試驗積累了FAST主動反射面整體索網結構分析、設計、建造及測試的第一手珍貴資料。鑒於哈工大研究團隊在FAST項目中所做出的卓越工作及發揮的重要作用,FAST項目建設單位國家天文臺將哈爾濱工業大學列為第一技術合作單位,沈世釗院士被聘為項目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范峰教授、錢宏亮副教授分別被聘為結構系統總工程師和副總工程師,負責FAST項目結構系統的關鍵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