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館『傳習區』魚皮衣服樺樹皮船展示古老黑土文明
2010-06-09 10:16:3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鳳梧 林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歌舞節目《阿裡郎》。

大興安嶺女子軍樂團奏響龍江周。

鄂倫春族藝人。

  黑龍江新聞網訊 在世博園寶鋼大舞臺,一個面積只有305平方米、共14個展位的獨特區域引起了眾多參觀者的濃厚興趣。這裡就是黑龍江活動周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文化習俗展示區(簡稱『傳習區』)。

  記者看到,『傳習區』展示的都是我省優秀的各民族文化和傳統民間工藝,像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魚皮鏤刻粘貼畫、海倫剪紙、方正剪紙、赫哲族薩滿舞、山核桃工藝、哈爾濱冰燈冰雕制作技藝、綏棱黑陶制作技藝、勃利黑陶制作技藝、角雕制作技藝、麥秸工藝、木制品、泥塑等等,可謂龍江『風味兒』應有盡有。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傳習區』展示的內容共分五大板塊,即『春』、『夏』、『秋』、『冬』與『黑土』文化,其中『春』是指赫哲族漁獵文化、滿族剪紙藝術;『夏』是指鄂倫春族樺皮文化;『秋』是指薩滿文化、伊瑪堪、大興安嶺核桃工藝、木制品;而『冬』則包含狩獵民族獸皮文化、冰雪文化;『黑土』則是綏棱黑陶——『黑土成金』。


 

渤海靺鞨繡藝人現場展示。

外國友人參觀傳習區。

  據了解,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具體承擔的這個『傳習區』項目,內容經過了精挑細選,最後大家認為這些具有龍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能達到宣傳黑龍江,進而讓世界了解黑龍江、走進黑龍江的目的。

  記者注意到,很多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在『傳習區』裡都通過多媒體進行了現代化的『包裝』,數字化影像、動作捕捉技術等生動地再現著誕生於古老黑土地的獨特文化魅力。

  采訪時,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郭寶林正在現場向參觀者進行著樺樹皮船制作表演。他告訴記者,在很早的時代,無處不在的高高的白樺樹是獵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來源,他們把薄如紙、潤如絲、白如玉、韌如皮的白樺樹皮,制作成千姿百態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而今,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人民告別了山林,轉入定居生活,往日的樺樹皮用品,轉變成工藝精品、藝術佳作,在一代代的藝人手中,繼續傳承延續。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