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少折一花一枝保護一草一木 共度文明端午節
2010-06-09 11:21:17 來源:林城晚報  作者:王兆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伊春6月9日訊

  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五月初五,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人們往往在端午節這一天早起踏青、吃粽子、賽龍舟、懸掛艾葉、菖蒲、佩戴荷包和五彩線。端午節的習俗在中國至今已經延續了2500多年,人們已經把這些古老的習俗變成了一種習慣,過節就是應該這樣做,而真正能說出端午節由來的卻寥寥無幾。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一天假。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古至今對於端午節的來歷人們一直是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說法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世人哀之,為了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纔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說法二:迎濤神說。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伍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讒言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粽子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捨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說法三: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以上三種說法為民間最為普遍的說法,還有一些說法,如紀念女詩人秋瑾、紀念孝女曹娥等等,但是這些說法流傳並不廣泛。也正是這些不同的說法,使得人們更加喜歡和重視這一古老而傳統的節日,讓中華民族兩千五百多年的傳統節日繼續延續下去。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讓人一見之下食指大動,恨不得都嘗個遍。

  共度文明端午

  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時候在端午節,人們早起踏青,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那時的人們認為將其插在門口可以招福避邪。端午節在中國已經延續了2500多年,而這些習俗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然而當今社會所提倡的是貼近自然,保護環境,我們是否應該改變一下習俗,少折一花一枝,保護一草一木,共度文明端午呢?

  近年來,伊春以其特有的地域魅力和工作成就,相繼被評為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城市,中國最佳避暑勝地,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200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2008年度最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被聯合國有關組織評為『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范例』,並授予『綠色伊春』和『世界十佳和諧城市』稱號。在2010年剛剛結束的『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評選活動中,伊春市在近千個評選單位中脫穎而出,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榮譽稱號,伊春市也成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面對著這一系列的殊榮,每一個林城兒女都會為之驕傲,在我們自豪的同時,更加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自覺保護我們共同的財富,少折一花一枝,保護一草一木,共度文明端午節。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