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棚戶區半世的輝煌與負重——牡丹江棚改紀實
2010-06-10 13:34: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馬寶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0日訊 坐落在曉雲街南側的吉祥花園,是一處有著11棟樓房的住宅小區,紅、灰相間的樓體,鐵藝路燈、平整筆直的水泥甬道,以及在初春季節,綠意萌動的草坪,都讓人感到愜意和舒坦。

  72歲的賀秀雲老兩口就住在這裡,老人家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幅36寸大照片:身著藍色布衫的賀秀雲,微彎著腰站在窄窄的胡同口,兩側雜亂破舊的平房,以及高低錯落的電線杆,擋住了更遠的視線。老人身後有些昏暗的胡同深處,卻顯得深邃而悠遠,身前的土道上積著片片水窪,她腳上穿著的一雙高腰水靴,還沾滿了污泥。

  『那天,我血壓昇到了220。』據賀秀雲回憶,照片攝於2007年,聽說自己住了近50年的『北方新家屬樓』要拆遷,經常有鄰居出出進進的照相,一位老鄰居看到貓了一冬的她走出胡同,便隨手給照了一張。雖然表情痛苦,但賀秀雲過後發現,這竟成為最珍貴的照片。

  產業工人的榮耀與付出

  與賀秀雲一樣,在棚戶區住了大半生的市民,大有人在。

  今年59歲的陳寶順,不僅有著30年的棚戶區居住『履歷』,而且那裝了滿滿一鞋盒的榮譽證書,還見證著他曾經的輝煌:18歲就被任命為『師傅』,下鄉時也是『先進知青』,返城後獲得的十幾本『標兵』、『能手』證書。作為產業工人,老人的過去很輝煌。

  然而,與這形成巨大落差的是,老人生活的艱辛。31平方米的宿捨,住著一家三代5口人,最大的一個房間也不足10平方米,而小屋裡,除了一鋪單人土炕,甚至放不下孩子學習的小桌。沒有客廳,沒有單獨的廚房,用一塊布簾將大屋一隔為二,算是夫妻二人從父母臥室裡隔出的單間。

  所幸,從2007年所住的『建安宿捨』動遷開始,陳寶順家這樣的生活終於畫上了終止符,在『建安宿捨』位於東七條路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3座11層高的電梯樓,作為因棚改而被動遷的住戶之一,陳寶順成為這座現代化小區的新業主。

  在陳寶順的眼裡,自己過去的居住條件,並不是最差的。與他家所在的土樓緊鄰的,是木材加工廠、木工機械廠、第二電線廠等幾個大工廠的家屬區。陳的一個在木材加工廠上班的朋友,結婚時,就靠從廠子周邊揀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新房』,後來『條件好了』,又買了180塊磚,接高了20厘米。那樣的棚子,在後來陸續被同樣的棚子所包圍,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的纔安上土暖氣。

  再後來,這片棚戶區又被周圍新建的樓群所湮沒,而它旁邊的小道,也漸漸成為車水馬龍的『東七條路』。


  與『建安宿捨』一樣,那些破敗的棚戶區,都記錄著牡丹江發展史上曾經的輝煌。作為黑龍江省戰略前沿城市,過去的幾十年間,牡丹江形成了特殊的工業布局。名揚全國的牡丹江紡織廠、橡膠廠、耐火材料廠、木材加工廠,依次排開的第一、二、三、四、五化工廠等企業,都為牡丹江的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不過,計劃經濟時期,在『重生產、輕生活』的觀念,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相對滯後等諸多因素影響下,那些產業工人們,在有限的地塊上尋找棲身之所,『填滿』了無數以『乾打壘』、『板夾泥』為代表的平房、偏廈。

  這,就是我們這座邊陲城市絕大多數棚戶區的形成路徑。

 

  軀體羸弱的棚戶區

  『能搬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三天兩頭就得跑醫院。』在賀秀雲的印象中,破敗而陳舊的棚戶區,正如人的年老的肌體一樣,與疾病相伴而生。

  軀體羸弱的棚戶區,單單『水』『電』『火』三個字,就將住戶折騰得身心俱疲。飽受其苦的王吉河,分別將其比喻為房子『上吐下泄』『害眼』和『發燒』。

  『一下雨,房頂上往下漏,屋外面往裡灌』,水患是他年年躲不過的煩惱。有時大水會漫上炕沿,灌滿爐膛,那賴以棲身的平房,在風雨中岌岌可危,有幾次擔心倒塌而嚇得他跑出去找地方住。住土樓的張桂芝也怕下雨,因為隨著樓前路基昇高,一到下雨天就有水從門洞灌進來,在一樓的樓道裡,人們不得不墊許多磚塊,想進出,必須得走一段『梅花樁』。

  停電,對於普通居民來說,尚且是一件可以忍受的事情,而曾住在東平安街一片棚戶區的劉國鑫,卻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他所住的小屋裡有窗戶,可是窗戶外面是煤棚子,屋子就連中午也得開燈。這位33歲的小伙子這樣描述曾經的生活:『我就是在電燈底下長大的。』可因線路老化,他家的電燈『害眼』是常有的事。早些年,家裡買回一部雙卡錄音機,他專門從門外電杆上的表箱裡接出一根線,『不然,老跳閘。』

  電線老化的另一個後果,是棚戶區『發燒』。有一片棚戶區,曾經從正月到臘月一共失火6次,平均兩個月一場的火災令居民聞火色變。一位劉姓居民承認,有一次著火,就是電線冒火星導致的,而那電線,又是『俺家孩子自已接的』。

  當然,火災的成因,也與棚戶區生爐子、燒炕,生活中離不開明火不無關系。在狹小的空間裡,煤棚、柴垛首尾相接,稍有不慎就使星星之火呈現燎原之勢。曾住在機車廠附近的楊樹江,一次睡到半夜,外屋火爐邊的木柈子將木板釘成的小屋門引著了,接著又通過炕邊的飯桌殃及睡夢中的他,『屁股上燒焦一塊皮,現在還留個疤。』

  一旦失火,消防車想順暢地開進棚戶區,往往也成為一道難題。


  一個特別機構的誕生

  除了各種安全隱患,棚戶區更深層的問題,體現在民生疾苦上。

  由於自來水管網年久鏽蝕,跑冒滴漏嚴重,水網搶修人員幾乎常年不間斷到棚戶區查漏,『為堵漏,光牡紡小橋一帶,去年一年挖開了20多次。』市自來水公司修理科一位工人說:『搶修,能不停水嗎?』因為道路坑窪狹窄,不僅影響了公交車在棚戶區設點,有時連出租車都不願前往。

  棚廉辦乾部李正佳曾記得,早在2002年春節前,他以部隊首長名義到一棚戶區居民家中慰問,發現因房屋裂縫,室內溫度與室外相差無幾,水桶裡的水凍成冰坨,桌子上放著的兩棵大白菜也凍成了硬疙瘩。那樣的場景,令在場的人們幾度落淚。

  隨著牡丹江城市發展,棚戶區居民的疾苦越來越引起關注。2003年,一個特別的組織誕生了——牡丹江市危房棚戶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自此,棚戶區改造在牡丹江被提上日程。隨即,有關棚戶區改造的項目研究、政策擬定、方案實施等有關事項,都緊鑼密鼓地展開,棚改一詞,也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出現在媒體上,流傳在百姓中。

  棚改,在啟動之初就受到了最為廣泛的關注,以及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支持。家住搪瓷廠家屬區的宋志彥等人,自發組織鄰居做『不理解棚改政策』居民的工作。

  與此同時,棚戶區的認定也悄然展開。不過,最初認定的原則和標准是嚴格的:居住連片,無配套基礎設施,環境衛生條件差,消防隱患多,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經建設局、規劃局、國土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認定,然後在市長辦公會上審議通過之後,纔能劃進名義上的棚戶區。2003年的調查結果是,我市建成區危房棚戶區建築面積約129萬平方米,戶數約3萬戶。

  為了給棚改提供更為詳實和權威的數據,認定工作於2004年繼續推進,上述數字也進一步增長:市區建成區危房棚戶區昇達41片。其中,橋北佔到80%。

  各種數據陸續收集齊全,來自全市房屋改造方面的專家匯聚在了一起,集體為棚改把脈。於是,多套棚戶區改造方案陸續出爐。每套方案的核心目的,無不體現在『改善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問題,盡快改變城市面貌』上。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