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棚改啟航背後的政府推手——牡丹江棚改紀實
2010-06-10 13:34: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馬寶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0日訊 2004年3月24日,牡丹江市政府出臺牡政辦發[2004]14號文件,印發《牡丹江市危房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按照「改造橋北,控制橋南,開發江南」的發展戰略,采取「政府倡導、政策激勵、市場運作、業主負責」的模式和按項目確定政策的方式,全面推進危房棚戶區開發改造……以返還70%的土地出讓金為基數,實行土地掛牌競標出讓。』

  『14號文件』不僅明確了牡丹江市棚戶區改造的總體思路,還確定了改造目標。

  市委對過片、靜河小區片等7片棚戶區,被納入首批改造計劃,共涉及居民5554戶。除此之外,明月路以西棚戶區、井岡山小學以南棚戶區等,也被劃入推薦改造項目。

  『14號文件』,是牡丹江歷史上第一個關於棚戶區改造的紅頭文件。而當時,上級並無相關政策支持。換言之,在棚改尚未被更高層次納入視線之前,作為全省破冰之旅,牡丹江率先啟航。

  紅頭文件帶來隆隆機聲

  牡丹江棚改大幕正式開啟以來,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受益。

  民安路以西、曉雲街以南的『北方新宿捨』一帶,在我市棚戶區調查圖中,被標注為『5#棚戶區』。2007年9月30日,三臺大型挖掘機轟隆隆地開到這裡,招展的彩旗下,在震天的鞭炮聲裡,那些飽經滄桑的棚廈被夷為平地……

  那片棚戶區拆遷之初,按照市裡出臺的規定,被拆遷對象的安置房,不僅將會按面積『拆一還一』,還可以上靠標准戶型。雖然這一被認為已經『破紀錄』的條件,可能會得到居民認可,但按照以往『慣例』,相關部門對拆遷難還是做了種種預想。出乎意料的是,被拆遷戶配合和支持棚改的熱情極其高漲,從開始動員,到第210戶即最後一戶搬離,再到騰出淨地,僅僅用了9天時間。

  不過,這是與各職能部門、配套施工企業的積極配合是分不開的——規劃局、國土資源局等,都派出精兵強將為項目辦理控詳、土地測量與評估前期手續;供熱、給排水、燃氣等配套施工企業,舉全力與項目迅速對接;愛民區政府為項目各種手續全程領辦、代辦。當然,『沒費一句口舌』的良好開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幅度的惠民舉措,以及深入民心的政策宣傳。『政府是好心,那破房都快住不了人了,拆了給建個新的咱怎麼能有意見?高興還來不及呢!』丁志勉的朴素想法,無疑代表了絕大多數被拆遷戶的態度。


  對棚改的配合與支持,換來的是舒適的新居和優美的生活環境。指著眼前筆直的公路,賀秀雲高興地對記者說,原來這裡就是一條一米寬的胡同,盡頭就是自己家只有26平方米的小房,房子有一個一尺見方的小窗戶,夏天悶熱、昏暗,冬天陰冷、潮濕。就是在那樣的房子裡,住著她們一家三代8口人,炕上住不下,只好每晚在窄窄的屋地上放折疊床,後來孩子大了,又在炕的上方打了一張『吊鋪』。『從1960年住進來開始,盼拆遷盼了好幾十年。』

  盼著早拆遷的居民

  看著離自家不遠的吉祥家園舊貌換新顏,家住老市委對面的李景東坐不住了。他曾經張羅了幾個鄰居到政府討要說法:『為啥給他們蓋樓房,不管我們?』

  與李景東有同樣想法的棚戶區居民不在少數。家住林業局後身棚戶區的一位老人甚至給工作人員跪下:『不拆遷,我兒子連媳婦都找不著。』

  靠蹬三輪車為業的韓維國,跑到建設局,非要拉著工作人員上門看他家的房子,『一年也等不了了,你看了,肯定會給我們往前排。』

  『棚戶』既是城市發展的創痕,又是政府心中的隱懮,更是老百姓愁緒滿懷之地。曾在建設局信訪辦工作過的黃偉清楚地記得,這樣的場面不止一次出現。

  平穩啟動的牡丹江棚改大船開始提速。繼『5號棚戶區』之後,市委對過、東七條路、林業局後身、三中對過等棚戶區改建項目相繼啟動。

  2007年,棚戶區改造被列為牡丹江市人大一號議案。據統計,從2003至2007年五年內,我市先後對20片、30多萬平方米棚戶區進行了改造,6500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得以改善。

  與棚戶區變遷同步的是,有關棚改的政策也在一步步趨於完善。在『14號文件』的基礎上,我市於2007年重新調整棚戶區改造政策,在探索中將優惠力度繼續加大,無論是對動遷戶還是開發企業,均更有吸引力,『拆一還一』的政策還得到了具體的完善,確定了50平方米、55平方米和65平方米3個基本安置戶型,上靠戶型增加房屋面積部分按每平方米750元交納,同時對『一次性拆遷』、『一次性建設』和『一次性安置』做出明確規定,從制度上避免了對拆遷戶利益的侵害。

  在我市棚改工作啟動四年之後的2007年,黑龍江省開始籌備將於第二年召開的棚戶區、泥草房改造工作會議,我市對即得經驗進行梳理。同年,《牡丹江市區危房棚戶區改造實施意見》、《牡丹江市區危房棚戶區開發改造優惠政策》、《牡丹江市區危房棚戶區改造安置補償暫行規定》密集發布。來自上級的東風,還促成了我市『五年棚改規劃』的出臺。


  此時,百姓的感受,已經不再局限於居住環境改善而帶來的舒適。『樓高了,人也多了。』『我正張羅著幫孩子在小區裡開個乾洗店,省得一家人都出去打工了。』66歲的劉長江腰板挺得筆直,在新落成的永安家園賣了半年青菜的他,看到了棚改後家門口的商機。

  棚改再蓄勢

  在建衛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玉紅的印象中,冬天挨門提醒居民防止煤煙中毒、雨天連夜排查危房險情,曾是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如今,她再也不用操這份心了。棚戶區改造,不僅低矮殘破的簡陋房屋被改建成高樓大廈,而且路、水、電、氣、暖、環衛、教育、醫療等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都得以配套完善。聯營包裝廠退休工人劉桂芝對此興奮不已:『小區裡啥都有,我將來接送孫子上幼兒園,來回用不了五分鍾。』的確,棚改在改善民生的同時,社區服務功能、城市品位都得以提昇。在同樣大小的一塊土地上,承載了超過以前數倍的人口,使有限的城市土地得以集約使用。但是,棚改的種種效果雖然顯而易見,其困難和阻力也是客觀存在的。

  通過拆遷騰出棚戶區土地,通過公開市場競標出讓,以房地產開發的利潤『抹平』安置回遷戶的成本。這一『資金來源以市場為主』的辦法,被稱為『市場化模式』。只是,在實際操作中,『市場化』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實現:改造片區從城市中心不斷向郊區延伸,土地對開發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小。我市的8#、13#、21#棚戶區改造項目,由於位置偏、周邊環境差,被認為開發價值低,項目推出後,曾長時間無人過問。

  在投資者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財政又無力負擔巨額棚改費用。於是,資金成為制約棚改向縱深發展的最大瓶頸。從2003年棚改啟動,到2008年曙光新城項目啟動之前的五年時間裡,我市20片6500戶的改造進度,與41片、數萬戶棚戶區民房需改造的任務相比較,只能用緩步前行來形容。

  『政策不足,也是最初棚改進展緩慢的一根軟肋。』市棚廉辦綜合計劃科科長黃偉告訴記者,在我市棚改啟動最初幾年時間內,省裡配套政策還不夠明晰,尤其是棚戶區改造的行政事業費和政府性基金減免方面,無政策支持,比如人防、消防、節能、稅收等房地產開發中幾項大額收費項目,均由省相關部門直接收取,市政府有意減免,但無權實施。

  雖然絕大多數居民都理解棚改的意義,但為了尋求各種利益,個別動遷戶阻撓甚至上訪,也是相關部門繞不過的一道坎。加之土地權屬不清等歷史問題的羈絆,都拖慢了棚改的步伐。

  但無論如何,有恆產者有恆心,連修繕能力都沒有的『貧困戶』搬進新居,住房面積、質量、功能和環境都發生著質的飛躍,這不僅使棚戶區居民的心裡敞亮了,還為社會減少了不穩定因素。基於民生為本的大方向考慮,省和國家對棚改越來越重視,人們驚喜地看到,政策環境的日漸寬松、保障機制的日益健全,『外出推介』、『搭建淨地開發合作平臺』、『綠色通行證』等牡丹江措施,將一個個堡壘攻破,新一輪棚改大幕盛大開啟的新引擎逐漸形成。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