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0日訊 從2003年到2007年的蹣跚起步,到2008年到2010年的健步如飛,牡丹江這座城市的棚戶區改造,像一個運動員由潛伏期向巔峰期發展一樣,可見、可期。
眾多棚改的期待者中,有李淑梅、蔣俊傑這樣已經入住曙光新城的人,也有吳微這樣期待入住新樓的人,更有棚改工作的決策者、執行者和參與者。
棚戶區居民眼中棚改的美好前景,棚改工作者將要面臨的難題,都是這期待的題中之意。『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當人們對未來幾年的棚改工作埋下期許時,牡丹江的棚戶區改造以自己的規律和軌跡在快速、平穩、有序運行。
曙光新城作為政府主導的首席生態社區,其功能已開始逐漸顯現。
誠然,牡丹江棚戶區改造已經取得的成就,給了人們足夠的展望理由,盡管未來的棚改之路還有困難。
逆境中的探索
雖然曙光新城作為棚改的樣本,為之後的棚改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想全面完成全市的棚戶區改造,仍有難題待解。
待改的棚戶區,大都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積弊眾多。大片棚戶區都建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不僅房屋建築質量差、人均面積小,而且排水、供熱、供氣等配套基礎設施也不齊全,存在著交通不便利、環境衛生差以及治安、消防隱患多的問題。
同時,生活在棚戶區的居民,多是國企職工及其後代,下崗人員多,低保戶多,殘疾人多,孤寡老人多成為棚戶區的突出特點。
『夏天熱得嘩嘩淌汗,外面下雨屋裡滴答,冬天又冷得像冰窖,缸裡的水一宿就能凍成冰坨子。』北方工具廠77歲的退休職工周祖德回憶棚戶區的生活,感嘆連連。
改善民生是棚改的原動力。2003年我市啟動棚改項目,此後五年間,累計改造棚戶區近20片,改造面積30多萬平方米,改善了6200戶居民的居住條件。然而,這仍遠遠不能滿足棚戶區居民盼望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訴求。棚改工作之所以從2003年緩步前行,就是因為被一些暫時難以克服的困難所羈絆。
而如今,那些困難還在部分影響著今天棚改的步伐。對此,棚廉辦常務副主任宋景東深有感觸。
錢的問題是首要的。『目前我市棚改資金主要來源是地方財政投入,爭取省「以獎代投」資金以及申請貸款資金等渠道。但由於地方財力不足,省「以獎代投」資金較少,貸款資金程序繁瑣、審批嚴格以及還貸壓力大,使得棚改推進常受到資金制約,一些項目推進緩慢。此外,由於我市棚戶區地理位置較偏僻,商業開發價值較低,開發企業缺少積極性,也導致部分棚戶區難以改造。』宋景東介紹。
建房需要土地,征地和拆遷也成為棚改需要突破的難題。由於我市棚戶區多處於城區周邊,或城鄉接合部,一些棚改項目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農村土地征用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棚改的推進。
拆遷同樣難以協調。『十個指頭都不一邊齊。』即便是身在棚戶區的居民,也知道拆遷的難度。宋景東介紹,雖然我市在棚改拆遷中實行『和諧拆遷』、『陽光拆遷』,但仍存在少數居民過分強調自身利益,拒不配合拆遷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棚改建設進度。
同時,棚改項目牽扯面廣,涉及部門多,由於受各種條條框框的制約,以及部門利益的影響,協調難度大,也直接影響著棚改進度。
謝幕,三年後棚改基本完成
展望棚改的前景,『有困難,但大家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底氣。』很多直接接觸棚改工作的人都得出了一個類似的結論。這底氣來自領導的高度重視、曙光新城的成功運作和多項政策的創新。
誠然,決策者在大規模棚改項目啟動之初,確定的五種推進棚改工作的模式,將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政府主導模式;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模式;捆綁式開發模式;市場化運作模式;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配建相結合這五種模式,針對不同位置的棚戶區采用不同的模式,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得多。』市棚廉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領導的重視和政策創新,給以後的棚改以足夠的動力。『市區共有棚戶區74片,已改造完成35片。2.4萬戶貧困居民擺脫了棚戶區生活,享受到了現代化小區的舒適與便捷。預計到2013年,我市棚改工作有望基本完成。』宋景東介紹,目前我市正按照上級要求,重新制定2009年至2013年保障性住房總體規劃。『按照原計劃,棚戶區改造的對象是佔地兩萬平方米以上,集中連片的地域,但為了使更多的棚戶區居民受益,如今棚戶區改造對象則擴大至佔地5000平方米以上,集中連片的地域。盡管棚改任務加重,但我市仍有望在2013年基本完成棚改工作。』
至於今後幾年,我市還將對哪些棚戶區進行改造,宋景東表示,『受客觀條件的影響,棚改計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目前還難下定論。但可以保證的是,棚改工作不會出現群眾所擔心的「遺忘的角落」!』
作為未來棚改工作的延伸,安居之後的樂業也被決策層所關注。市委書記徐廣國強調,要讓棚戶區居民住進新樓的同時,還要住得起。『在棚改的小區開發相關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費、相關企業減免特殊家庭的服務費用等政策也正在醞釀和實施中。』市棚廉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靚麗新城的美好憧憬
棚戶區的消失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年秋冬氣壓低的時候,橋北總是灰蒙蒙一片,空氣污濁嗆人。其中相當一部分煙霧,是由於棚戶區燒煤釋放粉塵煙霧所致。而如今隨著橋北棚改的深入,家庭小煙囪越來越少,空氣質量顯著好轉。』市棚廉辦辦公室主任康永軍介紹,有調查顯示,棚改後每動遷一戶家庭等於拆掉1.5個小煙囪。這是棚改惠民的突出表現。
『市容市貌是一座城市的軟環境。』市棚廉辦相關負責人說,城市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而投資者投資除了要考慮一個城市的經濟環境,還要考慮城市的規模、面貌、宜居程度等軟環境。『棚改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速度,而城市的發展速度恰恰與我們每位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的確,棚改不僅改善了牡丹江市民的生活環境,還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數據顯示,自我市啟動棚戶區改造項目後,帶動了建材業、運輸業等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拉動全市GDP增長三個百分點,實現稅收5億元。其中,僅新增就業崗位就達1萬多個。特別是通過曙光新城和希望家園兩個棚改項目,還可置換出大慶路兩側1.2平方公裡的工業用地,從而拓展了大慶路工業區的發展空間。
『總體說,棚改後我市的城市布局將更科學合理,經濟發展將更堅強有力,人們生活將更安逸舒適,城市環境也將更清新靚麗!』對於我市棚改的未來,以及棚改對我市帶來的積極影響,宋景東做出了美好的憧憬與肯定的回答。
除此之外,『棚戶區改造還擴大了內需,促進就業增加稅收,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從社會效果看,合黨心、順民意,是一筆贏得擁護的民心帳,更是人民群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維護穩定的政治帳。』我市一位有多年棚改經驗的老同志如是分析。
曙光新城項目大事記(2009—2010)
1、2009年6月2日,牡丹江市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建設辦公室(簡稱市棚廉辦)。
2、2009年7月17日,省長栗戰書在市委書記徐廣國陪同下視察曙光新城。
3、2009年9月21日,曙光新城二期工程舉行開工奠基儀式。
4、2009年10月6日,省委書記吉炳軒在市委書記徐廣國、市長張晶川的陪同下視察曙光新城。
5、2009年10月22日,曙光新城啟動回遷。
6、2009年11月26-27日,全省棚改工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省長栗戰書、常務副省長杜家毫,副省長於莎燕以及市委書記徐廣國、市長張晶川等省市領導出席會議,會上牡丹江市政府就棚戶區和泥草房改造工作做了經驗介紹。
7、2010年4月22日,在全省保障性住房工作座談會上,我市榮獲2009年度全省棚戶區改造先進市,曙光新城項目榮獲2009年度全省優秀棚改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