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畢業照
成影像研究珍貴佐證
令白執君興奮的是,在此次尋訪行程開始之前,一張蕭紅當年的畢業照被發現,成為蕭紅研究又一珍貴史料。
這張畢業照是市民王慶吉提供的。這張東省特別區第一女子中學校(現哈市蕭紅中學)畢業照片拍攝於1931年7月7日,相面標注文字為:『東省特別區第一女子中學校高中師范科第二級、初中第六級、第七級畢業合影』。王慶吉說,這張照片是其老姨葛志潔中學時的畢業像,照片後排右起第23位為蕭紅。葛志潔出生於呼蘭,其老家位於現呼蘭二中前,是當地的一個大戶人家。小學畢業後,葛志潔來到位於哈市的東省特別區第一女子中學就學,與當時在此校就讀的蕭紅成為校友。由於都是來自於江北呼蘭,所以她與蕭紅經常在一起結伴交往,非常熟悉。
白執君認為,這張照片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為當代蕭紅研究提供了三方面佐證:一是起到了補遺作用,再現了蕭紅中學生活的時代背景、學習環境及氛圍;二是為研究蕭紅影像學提供了珍貴的佐證資料;三是為研究哈市上世紀三十年代學生服飾提供了佐證。由於照片拍攝於1931年,有專家認為,這與現在研究確認的蕭紅畢業時間1930年相差了一年,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歷時一個月,62歲的呼蘭河蕭紅研究會研究員白執君重走蕭紅路,在北京、上海、青島、武漢等地探尋蕭紅生命軌跡的同時,首度披露了多年來關於蕭紅身世、交友等方面的四大最新發現。專家稱,這些最新發現是蕭紅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荒島書屋』主人
助蕭紅與魯迅結交
青島市南區廣西路4-6號兩年前曾是一家奶站,隨著城市拆遷,如今只剩一扇殘破的大門。白執君說,這座小樓當年就是『荒島書屋』,蕭紅、蕭軍與魯迅結識,就是書屋老板從中『牽線』。白執君也成為這座書屋實地探訪的第一人。
76年前,荒島書屋取名意在披荊斬棘、拓荒耕耘,店主人是孫樂文和寧推之,孫樂文後來加入了共產黨,這書店也就成為地下黨以及青島『左聯』小組的活動地點之一,書店常常擺放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新文學書刊,書店主人還在店內擺了幾張座椅,供人們翻閱瀏覽、議論交流———這與當時上海的內山書店的做法有相似之處。白執君說,當時,老捨等進步作家也曾在青島組成新文學群體,荒島書屋以及周邊新文化氛圍滋養了二蕭,影響了二人的創作之路,也為二人與魯迅結識埋下了思想和意識上的伏筆。
經過多年尋訪和研究,白執君發現,在青島期間,舒群和蕭軍曾去過上海找過魯迅,但是由於沒有可靠的關系,二人只找到了內山書店,沒有打聽到魯迅的可靠地址。這時在荒島書屋,孫樂文及時為他們提供了幫助,將二蕭引薦給魯迅,正是在孫的牽線搭橋下,二蕭與魯迅開始了這段世人皆知的忘年之交,也就此成為他們命運的轉折點。
今日工廠後院
原是四方公園遺址
白執君說,蕭紅在青島僅有短短的四個月,但當時的心情舒暢而愜意,其代表作《生死場》的初稿就是在這裡創作完成。在寫作之餘,蕭紅經常與朋友結伴出游,留下了很多照片,現已發現的她與蕭軍、舒群等四人共同合影的四方公園就是她最常去的一個景點。
在青島,白執君找到了同是蕭紅愛好者與研究者的李先生,對於蕭紅在青島當年踏足之地,他幾乎都能一一列舉。在一名旅店女老板的提示下,白執君與李先生一起找到了四方公園現存地———這個當年留下蕭紅無數身影的小公園,如今就在四方機車車輛廠院內。來到工廠後院,白執君驚喜地發現,雖然時間已經過去66年,但眼前的景觀結構和假山、荷塘,與蕭紅當年的照片背景幾乎一樣。
白執君在尋訪時還了解到,四方公園最初叫鐵路公園,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末,位於四方火車站東側,南面緊挨四方機廠。到1940年前後,四方機廠逐步將公園納入廠區范圍,一堵高牆與外界隔開,四方公園便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公園在得到保護的同時,也在無意間保留下蕭紅當年的足跡,而白執君也成為發現四方公園遺址的首位尋訪者。
當年土改組長
揭蕭紅父親身份之謎
白執君說,從蕭紅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蕭紅的父親張選三是個地主,偽滿時當過協和會長。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土改時被定為『開明士紳』,還當上了松江省議員。這一身份,成了蕭紅研究的一個重大謎團。
在經歷一番波折後,白執君此次在北京找到了81歲高齡的有林老人,老人回憶說:『1947年夏天,我到呼蘭城關區任工作組長,正好包張選三那條街。當時區委書記李建平特意告訴我,對張選三不要像對待一般地主那樣,要照顧。我當時也很納悶,他是那條街上有名的大地主,又是偽滿協和會長,為什麼要照顧他呢?後來我們進駐後,通過調查了解到,張選三雖然當過協和會長,但他沒有罪行,他對日本人只是應付,沒乾什麼壞事,沒有民憤。再加上他兒子張秀珂也參加了革命,在新四軍黃克誠部工作,他的女兒蕭紅也是左翼進步作家,所以我們對他非常客氣。他受兒子、女兒的影響擁護共產黨,後來被定為統戰對象,又被定為開明士紳。』
白執君說,有林老人的這段回憶,恰恰解開了蕭紅之父多年來兩種矛盾身份的迷團,這也是蕭紅研究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