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6月30日訊 鶴城城市總體規劃控制『八項鐵規』解讀之三
在歷史上,齊齊哈爾以大工業聞名、以大農業著稱。而今,齊齊哈爾不僅是聲名遠播的裝備工業基地、綠色食品之都,更是別具魅力的生態市園林城。
從2000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就把建設生態市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用生態環境理念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具有我市特色和風格的『生態市、園林城、綠色食品之都、裝備工業基地、生態旅游之鄉』的城市發展定位。10多年來,全市上下圍繞建設生態市總目標,加緊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去年,在城市生態景觀建設方面,完成了陽光文化、馬恆昌、曙光、和平廣場、濱江、新城、綠洲園、秀水、溪水9個公園綠化種植任務。今年,全市造林綠化面積達37.4萬畝,全民義務植樹819萬株。
日前,市委市政府出臺的城市總體規劃控制『鐵八條』之一又為濱水園林鶴城確立了新目標:新建居住小區要嚴格按照標准規劃建設綠地,並適當向臨街擺放,騰出空間建設相應配套設施。有條件的零星用地要改為綠化用地,爭取中心城區主要道路每500米內有一處公共街頭綠地。重要街路交叉口至少要留出一個街角建設綠地。城市新區主次乾道要規劃建設不低於硬化路面寬度的綠化帶。
此規定完全符合市委書記郝會龍在全市城鄉規劃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繁榮,鑄造特色文化,突出濱水園林,改造新建並舉,建設宜居鶴城』總原則,把握了人親近水、親近綠的自然本性。
作為北緯47度線以北最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我市要打造城市特色、提昇城市品位,就必須把綠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以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的生態城市布局為目標,彰顯我市開闊疏朗、靈秀大氣、簡約明快、自然親和的北方園林城市風格。通過大規模增綠,可以淨化空氣,吸收煙塵和有害氣體,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通過大規模增綠,可以提高空氣濕度,調節氣溫,減弱噪聲,創造優美、清新、舒適的城市環境。
按照中心城區『出門500米見成片綠地』的目標,綜合考慮綠地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人均公園面積、綠地空間布局、綠地功能狀態對人的滿足程度和綠地可達性等因素,本著『能綠盡綠』、『見縫插綠』的原則,堅持『躲樹建樓』,堅決不能『砍樹搞建築』,嚴格實行『綠線』管理制度,把零星用地綠起來,讓單位大院露出來,將街路轉角留出來。合理規劃布局綠地空間,使公園、綠地的『點』綠化與街路、水系的『線』綠化,居住區、工廠的『面』綠化有機結合,從而在我市實現全覆蓋、立體式、多網絡的城區綠化格局的建設目標,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