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日訊 記者從省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站、哈爾濱市質檢院以及省珠寶協會了解到,上半年幾部門共為200餘件珠寶玉石飾品進行鑒定,其中八成存在質量問題。對此,有關專家揭秘珠寶市場造假忽悠消費者的四大貓膩。
今年2月,李女士在哈市某大型商場花近5000元買了一枚鑽石戒指,事後她懷疑自己買的不是真鑽,就拿到哈市質檢院進行檢驗。經過多項指標檢驗,鑒定為合成立方氧化鋯(俗名仿鑽石工藝品),市場價只在百元左右。王先生把為妻子買的珍珠項鏈進行檢測,結果3000多元買的珍珠項鏈竟是染色處理過的假珍珠。
據哈市質檢院輕工產品檢驗部部長佟壯為介紹,以低等級鑽冒充彩鑽是珠寶商家騙人的貓膩之一。最常見的做法是用顏色偏黃、價值較低的鑽石經過鑲嵌、包裝冒充黃色彩鑽。這種鑽石雖然帶黃色調,證書上會寫明『LIGHT YELLOW』或『略帶黃色』,但卻達不到彩鑽級別,價值更是天壤之別。
貓膩之二,用玻璃切出『八心八箭』。有些商家用玻璃原料切出『八心八箭』。『八心八箭』指的是寶石切割後呈現的視覺效果,但商家從不會主動向消費者保證是以什麼原料切的。
貓膩之三,『南非鑽』非真鑽。目前,哈市珠寶市場上出現了『南非鑽』、『水鑽』、『火鑽』等,消費者搞不清該如何選擇,以為都是鑽石。按照國家標准規定,鑽石是指自然界產出的能作為寶石用的金剛石,即天然鑽石,而其他任何仿鑽品、合成品等不可單獨使用『鑽石』二字,地名、生產方法等也不能參與定名。如果是合成鑽石,『鑽石』前面一定要加上『合成』二字。
貓膩之四,『染色玉』宣稱翡翠。有的商家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將一些不夠漂亮的翡翠處理乾淨,加進一些高分子化合物,使其在外貌上近似於高檔翡翠。這種翡翠在價格上比天然高檔翡翠便宜80%以上。此外,翡翠A貨、B貨、C貨並不是代表翡翠的不同級別。翡翠並不分級,A貨指的是天然翡翠;B貨指的是經過漂白充填處理過的翡翠;C貨指的是經過人工染色的翡翠,而B加C貨指的是經過漂白充填處理及人工染色的翡翠,與級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