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訊 今年前4個月,全省銀聯信用卡新增17萬張。截至2010年4月末,黑龍江省銀聯卡發卡總量達到4189萬張。相關統計顯示——黑龍江省平均每人至少持有1張銀行卡。
日前,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截至2010年4月末,黑龍江省銀聯卡發卡總量達到4189萬張,人均持卡1.1張,銀聯卡佔比高達70%。
隨著POS機、ATM機的大量應用,使得刷卡愈發方便、快捷,成為當下最常見的消費方式。與這些設備成正比增長的還有銀行卡的發行量,銀行不同、種類不同、功能不同、款式不同、額度不同……層出不窮的銀行卡一直是最樂觀的金融產品之一。截至2009年10月,中國銀行卡發行已達19億張,其中統一標識的銀聯卡12.5億張。
同時,近年來,全省銀聯信用卡發行增勢迅猛,今年前4個月,全省銀聯信用卡新增17萬張,佔全省新增信用卡發卡總量的60%,如:工商銀行發行的圓夢運動卡、農業銀行發行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卡、中國銀行發行的淘寶卡、建設銀行發行的冠軍足球卡、交通銀行發行的世博卡、光大銀行發行的高爾夫卡、招商銀行發行的冰雪之都城市主題卡、浦發銀行發行的麥兜卡、郵政儲蓄銀行發行的鼎卡等,深受喜愛。
業內人士指出:信用卡已經越來越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從原來的上門推銷到如今的主動發行辦理,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銀行的信用卡發行量每年遞增10%左右。刷卡不再是時髦的事,從取工資到逛超市,只要一張薄薄的銀行卡就全都可以搞定。從老到少,持卡消費已經打破了現金消費一統天下的傳統局面。前程無懮隨機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人人有卡,85%的人持有大約10張卡,並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工資、購物、進門、看病、擦鞋、美容、健身、洗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卡』已經成為正常生活的必需品。數量翻番、角色更新、不可替代———
人手N『卡』
曾幾何時,『卡』還是個新生事物,刷卡還是一件稀罕事。但如今,打開錢包各種『卡』橫躺豎臥,無論是厚度還是面積之和都可能超過現金的『內存』。工資卡、信用卡、購物卡、會員卡、健身卡……形形色色的『卡』層出不窮不斷湧進我們的生活。與之相配,『卡夾』、『卡包』應運而生,用來承載那些無處不在、色彩斑斕的必需品。
人皆有卡,少則七八張多則數十張———
85%被調查者擁有近10張卡
近日,本報委托『前程無懮』協助,進行了一項有關個人持卡的隨機調查,調查顯示,80個被調查者中人人都有卡、用卡,85%的被調查者擁有近10張卡,13%的被調查者有卡近30張,有20張卡以內的被調查者則佔6%。8位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擁有和使用的卡數都在30-40張左右,幾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調查,記者發現從200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各類卡。數據顯示,獲得第一張卡的時間,39%被調查者集中在2000-2005年,2006-2010年則佔29%,1995年-1999年接觸各類卡的大約佔20%。
儲蓄、工資發放、購物、炒股——— 銀行卡交易演變成生活習慣
銀行卡———最常用而又最實用的『卡』。無論是取工資的借記卡還是先用後還的信用卡,越來越被廣大市民接受繼而喜愛。刷卡消費已經從一種時尚,變為一種常態。
據悉,2008年全國銀行卡消費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2%,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已佔到50%左右。截至2009年10月,中國銀行卡發行已達19億張,其中統一標識的銀聯卡12.5億張。全國銀行卡實現成功交易56.5億筆,交易額6萬億元,同比增長61.3%。目前,全國聯網商戶總量達150萬戶,聯網POS機達231萬臺,聯網ATM機19.2萬臺。2009年建設銀行全年刷卡消費交易額近3000億元,較上年增長85%。至2009年年末,天津市全年累計刷卡消費1552.33億元,持卡消費額(剔除房地產和大宗商品交易)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46%。截至今年10月,全國聯網商戶總量達150萬戶,聯網POS機達231萬臺,聯網ATM機19.2萬臺。
這些數字清晰地顯示,銀行卡在生活消費中愈來愈佔據主導位置,在家購物、出門旅游,刷銀行卡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公交卡、門卡、醫保卡、IC卡、手機卡——功能卡勾勒基本生活軌跡
調查中,一些市民被隨機挑選,自願配合當場清點自己包內的各種『卡』。
在企業做行政助理的黃小姐共掏出13張卡,2張銀行卡、2張信用卡、3張商場會員卡、醫保卡、美容卡、擦鞋卡一應俱全。她補充:這只是我所有卡的1/3,都是最常用的,還有不常用的放在家裡。61歲退休教師曲先生則有8張卡,其中醫保卡、小區門卡、公交卡被他稱為最有價值的『家當』。『80後』男生馬淇則齊刷刷擺出30多張卡,除了一系列『主流』卡以外洗衣卡、書友會會員卡、貴賓卡、量販式KTV會員卡等『非主流』卡多達10餘張,他笑稱『種類齊全、品種豐富』。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功能卡』基本都是智能IC卡,不但種類繁多幾乎覆蓋所有的生活領域,而且層出不窮花樣翻新。據悉,目前全國各類智能IC卡發行達70億張,在電信、交通、公安、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得到普及應用。
雖然『卡』顯示出方便、快捷的特點但同時也帶來了記不住密碼等『副作用』———大多數人對『卡』又愛又恨
記者在隨機調查結果中發現,67%的被調查者都表示『卡』確實表現出了方便、快捷的特點,但也有近25%的被調查者感到『麻煩』和『壓力』。突出表現集中在『經常記混密碼甚至忘記』和『忘記還款信用受影響』等方面。4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經有過忘記銀行卡或者登陸卡密碼的情況,其中67%的人有過因為忘記密碼耽誤辦事,最終不得不到銀行掛失的情況。雖然如此,但16%的被調查者仍表示還將繼續申請各類新『卡』。
年卡無端作廢、衝動辦卡、新舊交替舊『卡』不認賬、無緣無故出現附加費———生活『卡』在這裡
『卡』多了,是非也跟著多起來。如今,和『卡』有關的麻煩、糾紛層出不窮,已經成為消費者投訴的一大熱點。尤其是會員卡和預付卡,更是成為糾紛不斷的主角。
衝動辦卡終成『雞肋』
剛剛大學畢業的小胡有一次和同學逛街時走進了一家音像店,當他們選中了兩張電影光碟去結賬時,收銀員告訴他們,如果辦理一張該店的會員卡就能在購買商品時得到八折的優惠,而這張只需要10元錢手續費的會員卡有效期長達一年。收銀員還說,如果他們辦了卡這次購買的兩張碟就可以省掉4元錢,一年之內怎麼也不會只來這一次吧,用兩次就省錢了。聽人家這麼熱情介紹,小胡和同學覺得既然能打八折,10元錢手續費也不算多,於是就痛快地交了錢辦理了該店的會員卡。
小胡告訴記者,到這個月為止這張卡在錢包裡已經足足放了10個月了,因為那家音像店是和同學逛街時碰到的,那地方離現在工作的單位並不近,也不在家門口,所以一直都沒有機會再過去,除非為了用這張卡特意去那裡買東西,否則很有可能再也沒有使用的機會。再過兩個月這卡就作廢了。而算起來上次買的那兩張光碟不但沒便宜,反而還多花了6塊錢。
辦張年卡不斷追加
在媒體工作的趙小姐已經在美容院做了三年美容,除了第一年辦了張年卡交了780元年費以外,之後幾乎每年除了年費還要交差不多1000元的美容產品費用。據了解,現在美容行業幾乎大多是采用這種收費的方法,和健身卡相同的是首先要交納一定數額的年卡費,一般這個費用就是顧客每次到美容院得到的基礎護理,並且說明不會再有其他費用。對此趙小姐說,根據季節的不同以及美容院當時推銷的產品不同,美容師在給顧客做護理時,通常會跟顧客說,『您的皮膚是油性皮膚,必須加點控油的產品』,『您的這個色斑再不治療會越來越嚴重,我們這兒的美白乳液特別好,您帶回家得每天用纔能看出效果』之類的說法讓顧客不斷額外花錢再購買一些產品。『其實美容產品的費用大多不是情願要花的,但辦了卡就跟上了套一樣。』
換老板舊卡不再認
衝著以後剪發燙發能夠得到七折的優惠,小峰在一家造型連鎖機構預付了1000元辦理了金卡,店家稱裡面的錢用完了可以再續存,並始終保持七折的折扣,而且可以不限本人使用。小峰覺得很劃算,反正這筆錢在哪都要花,先存在這家裡人也都能用。更何況這是一家全國連鎖機構,不少大城市都有它的分店,其規模應該是可信的。但是沒多久,剪發的費用不再享受折扣,而且只能付現金,小峰隨即和店家交涉,纔發現美發店的老板換了,之前辦理的金卡現任老板根本不承認。馬上與這家機構的北京總部聯絡後,小峰得知這家店面只是加盟店,除了繳納加盟費得到一塊招牌外,這家機構的總部並不承擔加盟店的任何責任和義務,這家所謂的全國連鎖機構其實和路邊的私人小店沒什麼區別。
沒合同爭議無人管
市民李女士在一家美發店辦了張會員卡,當時說明當次剪發不打折,從下一次開始凡是持有會員卡的顧客都能打八五折。但李女士在兩個月以後再次到這家店剪發時卻沒有得到一分錢的折扣,店員稱這張會員卡只是在燙發時纔有八五折的優惠,洗頭和剪發都是沒有折扣的。李女士聽完後很生氣可又拿不出書面證據來證明以前得到的承諾,而當初美發店已提前聲明會員卡不能退款,李女士一方面氣憤於商家的誠信缺失,一方面只能自認上當。『商家沒有誠信,這種預付費會員卡我以後不敢再辦了』。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辦理會員卡的健身中心、美容美發機構、洗車行等通常在為顧客辦理預付費會員卡時,並不與消費者簽訂相應的合同,有的只是開一張繳費的收據和一張印制好的『會員卡』,卡片上絕大多數都會印有一些規章制度。但是記者發現,這些印制好的制度當中幾乎都是對消費者的規定和約束,例如,『此卡一經售出,即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退款』,『如消費金額超過卡內餘額,必須充值後享有打折』,『此卡只供本人使用,不得轉借或轉讓他人』,『本卡只在商品正價銷售時有效,特價商品和打折商品本卡無效』等等,並且無一例外地都在最後注明,本店保留對此卡的最終解釋權和終止使用權。而消費者應該享受的權利以及受到損失時的賠償辦法卻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