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4日訊(記者 李博)這裡的村民以生產經營黑木耳為主,僅黑木耳一項,人均收入就在1萬多元,柞木村最大的特點是經濟基礎雄厚,人均收入多,這是東寧縣縣委書記孫永先對柞木村的評價,近日,東北網大型專題活動『示范村建設書記網上談』專訪東寧縣縣委書記孫永先。
新農村的建設發展首先最重要的是生產的發展,孫書記在談話中表示,如果生產建設搞不好,人民不富裕,無從談起鄉風文明、衛生整潔,黑木耳的生產經營作為柞木村的主導產業,從栽培,加工,到銷售,產業發展已比較完善,人均收入1萬元,壯大立村產業,引入企業、打造品牌、創新機制這是柞木村根據自身特點在生產發展上的推進思路。為壯大黑木耳主導產業,東寧從周邊縣市引進一家公司參股30萬,省投資金100萬作為村集體股份,帶動其他農民入股20多萬,創辦全縣第一個年產500萬袋的股份制菌包廠,在股份制經營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下,孫書記表示,收益最大的是當地的村民,3年內東寧的人均收入將達到2萬元。目前,東寧縣擁有全國黑木耳產量的1/5,黑龍江黑木耳產量的2/3。
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脫出來,從小農經濟中走出來,搞集約化生產,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經營,完成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這是一種生產方式的轉變,孫書記表示,柞木村農民生產方式轉變帶動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如今農村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離,農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鎮聚居,居住條件也發生很大變化,住上了樓房。孫書記認為,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小城鎮建設要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願,注意避免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