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30%排水管超期服役 三成街路根本沒有排水設施
2010-07-20 09:14:59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迎超 徐日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8日17時,買賣街積水。

  黑龍江新聞網訊 連日來,哈爾濱頻降陣雨,市區內的排水管網經歷了一次『中考』。記者走訪中發現,在降雨發生的24小時內,哈市地勢較低的路段多處積水,甚至19日早還有多處路段存在積水。據了解,根據國家標准,城市排水管網的密度應為每平方公裡8公裡,而哈市僅有5.36公裡。而長時間積水浸泡是哈市道路頻繁翻漿、塌陷的重要原因。

  哈市部分街路

  雨後一天積水半尺

  本報訊(記者王迎超徐日明) 18日下午的一場急雨,讓哈爾濱很多路面瞬間成了澤國。工廠街、宣化街、先鋒路、南直路等街道積水成河,行人脫鞋趟水過街,小車水坑內頻頻熄火。雨季來臨的哈爾濱,因排水不暢造成的『水患』,給市民出行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道裡區工廠街

  行人脫鞋蹚水過街

  18日17時許,記者在道裡區地段街與工廠街交叉口處看到,從地段街上坡流下來的雨水已經覆蓋了整個交叉口的路面,形成了一個面積超過百餘平方米的積水帶,積水最深處超過20厘米。

  看著面前嘩嘩流淌的『河水』,市民程先生犯了難,他四處張望尋找水淺的地方。最後,他繞了一個大圈,在工廠街積水相對較少的地方,翹著腳尖跳過了馬路。

  62歲的張老先生則脫掉了鞋子,挽起褲腳、拎著鞋襪蹚水過了街。張老先生說,只要雨下得稍微大點兒這裡就會積水。

  18時許,記者在建國公園附近看到,建國街大面積水,一些老人從公園裡走出,挽起褲角在水裡趟著走。

  道外區南直橋

  水深半米車輛繞行

  18日18時許,道外區南直小區附近的南直立交橋下積滿了雨水,幾乎形成了一個大湖。記者在這裡看到,靠近南直小區一側的通道積水路面長度超過百米,積水最深處近半米。不少從二商店方向行駛過來的車輛都被迫掉頭;一些加速涉水通過的車輛濺起大量泥水,行人紛紛避讓。

  附近居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南直立交橋下的地勢低窪,雨水是從附近的望江街、二商店和南直小區等處淌到這裡,加上橋下的排水設施總是堵塞,幾乎每次降雨都會形成積水。陳女士表示:『這裡積水最深的時候接近一米,經常有小車在橋下趴窩。』


   道外區大方裡

  20小時後積水仍未退

  19日10時許,記者來到道外區大方裡街238號門前看到,18日的急雨雖然已過去20個小時,但路面仍殘留著一條超過百米的積水帶,路面已多處開裂張口,坑坑窪窪的路面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水坑,水坑多達10餘處,積水最深處超過20厘米,過往車輛的大半個車輪都被淹沒在水中。

  哈市熱心的哥陳士學給記者打來電話反映,18日19時以後,東直路與紅旗大街交街處、紅旗大街與大有坊街交街處、銀行街、先鋒路沃爾瑪路段、苗圃街、太古十八道街、人和街以及建國街等路段存在不同程度積水。19日早,郵政街哈醫大附近、民益街、先鋒路南直路往東棵街路段、樺樹街等路段仍有積水。

  本報精心制作出冰城積水路段地圖供市民出行參考,詳見1版。

  一場中雨冰城就積水

  『哈市的排水管線的即排能力下小雨還能頂住,中雨以上可就扛不住了。』哈市排水公司設備管理部長叢天榮說。

  叢天榮說,排水管線由主管線、支管線和分支管線組成,其中主管線的位置最低,由位置較高的支管線收集雨水後,流到主管線中再排掉。一般來講,在集中降雨後的一兩個小時內將水排掉為正常現象,但像大方裡橋下、南直橋下等路段20多個小時仍無法排水可視為嚴重積水路段。目前,哈市的排水容量不夠,即排能力也有相當的差距。根據國家規定,城市排水管網的即排能力應為每秒185立方米,這個排水能力可抵御中雨,即每小時25毫米的降水量。而哈市排水管網的即排能力為每秒117立方米,比中雨的即排能力每秒低68立方米。也就是說如果哈爾濱降中雨的話,每秒就會有68立方米的雨水因無法即排而停留在路面上;降雨超過半小時以上,哈市的一些街路就會積水,甚至『河流湖泊』。

  最老管線

  距今70年以上

  哈市超期服役的排水管線約佔總量的30%以上,另有約27公裡的管線服役已在70年左右,屬於嚴重老化,管線出現漏水將導致路面塌陷等問題。

  據哈市排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哈市即排能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管線老化。南崗排水公司經理孫寶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總長度987公裡的地下排水管線中,超期服役的排水管線約佔總量的30%以上,另有約27公裡的管線服役已在70年左右。

  『在不久前的一次管線遷移中,新陽路一帶就挖出了帶有「昭和」字樣的管線,距今已達70年以上。』這位負責人說,這些管線多分布在南崗區、道裡區等老城區,這樣爺爺輩的管線出現漏水,導致路面塌陷等問題根本不奇怪。


   33%街路積水靠風乾

  哈爾濱目前有33.64%的街路根本沒有排水設施,哪怕是下小雨也無法排出,只能積在路面上等待風乾。

  哈市的排水管網不僅存在老化問題,分布密度也低於國家的標准。根據國家的相關標准,大中型城市的排水管網覆蓋率為80%左右,而哈爾濱只有66.36%的覆蓋率,也就是說哈市有33.64%的街路根本沒有排水設施,這些街路哪怕是下小雨也無法排出,只能積在路面上等待風乾。

  根據國家規定,城市雨污分流有排水管線密度應為每平方公裡/11公裡,雨污合流的排水管線密度應為每平方公裡/8公裡,目前哈市的排水管線多為雨污合流,其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36公裡,比國家規定的排水管線密度少三成左右。正是由於排水管線分布密度不夠,致使一些路段的積水無法排出。比如哈市道外區,因為原本地勢就低,加上雨水井數量較少,一些還被人為地用垃圾等雜物堵塞,無法達到全力排水,所以東直路、南直橋下、太古十八道街以及大方裡橋下等地點已經成了排水嚴重困難的路段。

  管線漏水纔搶修更換

  哈爾濱市區的排水管線老化雖有更換計劃,但在更換的時候往往不太及時,經常是采取『塌了再修』、『搶險再換』的方式,等到路面因雨水長期浸泡以後塌陷,這時再以『搶險』的方式對地下的管網進行更換維修。

  哈市排水公司設管管理部的叢天榮部長表示,現在哈爾濱市的排水管線所面臨的問題很多,但作為現有管線的管理部門只能負責管理和維修,沒有能力參與到解決工作中。哈市排水管線老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年年初大雪造成的春澇以及連日來大雨天氣都是對排水管線的考驗。要解決哈市的『水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老化的排水管線問題顯然不能用一次性將道路下的排水設施翻新的方法來解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逐年改造,若乾年以後纔能緩解部分排水壓力。而目前新修的道路在3至5年內不能掏開維修地下管線,否則就得支付高額的修路費用。作為企業的排水公司無法一次性支付修路費用,所以如果新修的路段排水管線出現了問題,在沒發生漏水、塌陷以前只能任其發展,等到一旦發生塌陷以後在搶險的時候對管線進行維修。

  排水不暢將影響道路交通

  哈市的道路狀況受溫度和降水的影響很大,原本應走在城市建設前面的排水系統,卻在一次次大規模的城建中落後。『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使得哈市地下排水管線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最終也影響了道路和交通。

  《哈爾濱志》中記載,20年時間,哈市的城市規模擴大了2倍多(城區人口和面積都增加了2倍),但是排水的管線卻僅僅增加了50%。今年持續性的強降雨,導致多條主乾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路面破損。哈市現有的2390條道路中有351條路段(去年是241條)出現不同程度的翻漿破損,翻漿破損面積更是達到11.25萬平方米。常年排水設施的欠賬,使得道路破損已經蔓延到了二環路這樣的主乾路。而且隨著『硬鋪裝』工程的推進,更多的土路、土院變成了水泥路面,如果排水設施不緊跟其後,明年的翻漿路面積或將更大。

  編後

  目前哈市的排水系統規模遠遠落後於城市的建設水平,一降急雨就出現內澇給市民出行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同時,路面長時間積水也給哈市的街路造成嚴重破壞,這邊剛建好,那邊就翻漿。不停的維修給城市建設帶來很大的消耗。

  目前看來,雨污分流排水系統是城市排水的有效形式,而哈市大部分的排水管線仍是雨污合流式,且分布密度遠小於國家標准。『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裡的名言。讓我們欣慰的是,哈爾濱政府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排水系統對民生建設和市政建設的重要性,在新修建的道路上建設了雨污分流系統,並將進行積極推廣。

  相信臺灣作家龍應臺所說的雨後『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的景象正在向冰城市民走來。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