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張聚昌:發揮比較優勢 提供產業支橕小城鎮發展
2010-07-26 08:26:3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張聚昌

  小城鎮建設對於拉動經濟增長,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設小城鎮或走城鎮化道路,沒有一定的產業發展或產業支橕是不可能的。正由於此,在今年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小城鎮建設現場會上,吉書記指出:『要進一步突出產業發展。』栗省長強調:『產業培育是最需要突出的戰略重點。』

  目前我省的小城鎮從其形成、發展及結構、功能等因素來看,可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區域性中心城鎮,如縣所在地城鎮和農村集鎮。這類城鎮一般以農業為基礎;以支農經濟組織為主要的行業,以周圍地區為服務對象;社會結構比較均衡,社會功能較齊全,具有較大的綜合性。另一類是功能性專業城鎮,如農墾和林業部門的管理局所在地、農場場部和林業局,以及油田的采油廠和各煤城的某些煤礦(有的雖然由於它們而設置了城市的區,但它們離主要市區少則十幾裡,多則幾十裡甚至上百裡,從其功能和結構來看,其實是小城鎮)。這類城鎮是以某種資源為主要依托和支柱,骨乾產業非常突出,社會結構不太均衡,社會功能也不太齊全。

  上述兩類城鎮,第一類城鎮大部分缺少除農業外的其他成規模的、支柱性或主導型的產業。第二類城鎮中,墾區圍繞米、面、油、乳、肉、藥、薯等農產品加工培育的多個支柱產業分布在墾區近百個小城鎮裡,如九三經濟開發區、建三江稻米產業加工園以及九三油脂、完達山乳業和北大荒米業等知名品牌,都成為墾區小城鎮建設和發展較堅實的經濟基礎。林區、煤城、油田依托資源開采而興起的小城鎮,有的雖然資源已經或接近枯竭,但仍未培育起像樣的接續和替代產業,因而面臨著煤、油、林盡而城衰的局面。

  城鎮化,說到底是一個生產發展、經濟貿易發展,從而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我們總不可能蓋上大樓,把人聚到一起,而無業可就、無事可做、無收可入坐著吃飯喝酒吧!因此,小城鎮建設和發展必須以產業培育和發展為基礎。我認為最首要的就是選准比較優勢,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規模或產業集群。

  比較優勢理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的。他認為,不論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怎樣的狀態,經濟力量是強是弱,技術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確定各自的相對優勢,即使總體上處於劣勢,也可從諸多劣勢中找到比較優勢。也即集中生產那些劣勢較小的產品,用以交換那些劣勢較大的產品,從而使交換雙方都能從中受益。在國際貿易中是這樣,在國內各地區間產業發展方向的選擇上,同樣要運用比較優勢理論。因為我們在選擇要發展的產業時,總不能無視我們所面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基礎,發展那些我們劣勢更大,或更不具備條件的產業。

  當然,近年來理論界有一種『比較優勢陷阱』的論斷,即認為發展中國家正是遵循比較優勢理論,生產和出口那些資源性產品,而發達國家生產和出口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果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地位。甚至有人認為,中國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已經落入比較優勢陷阱的例證。之所以會得出這種結論,是僵化地、靜止地看待比較優勢所致。實際上,比較優勢是隨著生產力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的,不同的經濟體制下對比較優勢的評價標准也不相同,更為重要的是,判定比較優勢是以資源的是否可持續利用為基礎的。因此,比較優勢應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可以認為,正確的運用和發揮比較優勢,不僅不會落入『陷阱』,恰恰是一國或一地區由落後走向發展的必由之路。這裡的關鍵是必須根據技術進步和資源情況,適時的進行創新和結構調整。

  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其比較優勢,關鍵在於准確定位。確定了比較優勢,也就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年來許多地方在招商引資上產業選擇的盲目性。同時,能為小城鎮建設提供支橕的產業,還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或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做任何行業都有一個最低的規模限制,低於這一規模不僅無效益可言,而且很難生存。而產業集群的核心則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度集中,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我省城鎮的產業發展中,除墾區之外,也有一些發揮比較優勢,形成規模和集群的成功例子。例如,蘭西亞麻產業的發展,不僅繁榮壯大了縣域經濟,而且為城鎮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支橕。(作者單位: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