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欲捐舊衣物獻愛心 跑遍哈爾濱全城竟無處接收
2010-08-01 07:11:3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慕海燕 周雪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日訊 市民張女士准備舉家遷往國外,整理好家人的舊衣物准備捐出,可跑了全市十幾家慈善超市,卻沒有一家願意接收,理由多是沒人願意接受,超市無法保存。在加拿大生活過的張女士心存困惑:自己的這些衣物乾淨實用,大多七八成新,在加拿大的二手店裡都能掛起出售,為什麼在哈爾濱卻免費都送不出去,成了沒人要的『破爛兒』? 

  趙女士將家裡的舊衣物細細地洗淨、疊好,孩子衣服上的果汁痕跡也用專門的洗滌劑細心地處理一遍,趙女士日前整理出自家用不上的兩大包舊衣服,准備捐給需要它們的人。

  趙女士打聽到每個街道辦事處都有一個慈善超市接受市民捐贈,於是她將這些衣服送到了轄區內的『慈善超市』。『我受到了熱情接待,可是也被婉言謝絕。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說現在他們不收舊的衣服,要全新的,最起碼也得九成新。』趙女士說。幾天之後,趙女士途經南崗區的另一個慈善超市時詢問,得到的答復也是:不收舊衣物。

  趙女士給報社打來電話,向記者詢問自己的這些衣物可以捐到什麼地方。她說:『我的這些衣物最舊的也有六成新,洗淨燙平也挺實用,沒有任何破損,我感覺應該有人需要,可為什麼就沒人接收呢?』據了解,從2003年起,哈爾濱市在各街道辦事處興辦慈善超市,接受各界的捐助,救助城市低保人群。截至2009年年底,哈爾濱市的慈善超市已達125家,幾乎遍布全市各個社區。

  接受社會各界的捐助,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救助城市低保人群———這是建立慈善超市的初衷。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慈善超市普遍存在著供需錯位、後援不足、無力周轉等『造血功能』低下的問題,原本希冀實現的日常救助功能已演變成救濟物資『中轉站』、『倉庫』等。

  記者調查:慈善超市概不收舊

  據了解,哈爾濱市的『慈善超市』從2003年開始陸續建立,最初叫過愛心超市、親民超市,後來統一命名為慈善超市。目前哈爾濱市共有慈善超市125個,大都設在社區裡,主要對轄區內的城市低保人群進行救助,捐贈物資來源於政府補貼及轄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只要市民有閑置的衣物、生活日用品及安全的食品都可向慈善超市捐贈。目前沒有就業、生活略高於低保人群的低保『邊緣戶』也被劃入慈善超市的救助范圍。

  既然是對貧困人員開展救助,應該對物資有所需求,乾淨實用的舊衣物真的無人問津麼?針對趙女士的疑惑,日前記者對哈爾濱市部分慈善超市進行了走訪調查。

  哈平路街道辦事處慈善超市

  哈平路街道辦事處的慈善超市設在位於哈平路的文體社區內。27日上午,記者以附近居民的身份來到社區,稱自己有兩包舊的衣服不用了,想捐給慈善超市。工作人員聽說是『舊衣服』後,面露難色,這位工作人員電話諮詢了外出開會的主管科長後,對記者說:『現在舊的衣服不好往下發放,低保戶也不願意要舊的東西。現在的人都「矯情」,真是不好意思,對您的愛心我們表示感謝。』當記者提出要看看慈善超市時,工作人員指著一扇上鎖的門說:『就是這裡,但是現在不能看,鑰匙在領導那兒,領導不在。』


   保健路街道辦事處慈善超市

  在位於保健路與征儀路交口處的保健社區服務中心內,記者與專門負責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後,對方當即表示:現在衣物必須是全新或是九成新的,舊的超市現在不要。記者隨後又詢問了一下食品的收贈情況,工作人員答復,米、面、油等食品必須要有完好包裝沒有拆封,拆了封的超市也不收。正在此期間,社區的另一位工作人員(看樣子是位領導)聞聲走過來表示,舊衣服也可以收,但不能放在慈善超市裡,只能放在街道辦事處屋內的空地上,他們通知社區的工作人員前來領取,或者直接送到下面的社區裡,由社區直接分發給需要的低保戶。

  王兆街道辦事處慈善超市

  王兆街道辦事處慈善超市位於王兆二道街,記者的舊衣服和半袋米的捐贈也被這家慈善超市婉言謝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街道辦事處沒有給舊衣服消毒的能力,所以擔心收來的舊衣服會引發一些皮膚病或傳染病。本來救助低保戶、困難戶是好事,如果再出現這類問題就得不償失了。至於米面這類入口的食品,更要嚴格一些,散裝的食品慈善超市不收,也沒有能力妥善保管。

  記者看到,王兆街道辦的慈善超市裡整齊地存放著各種捐贈的物品,貨架上有牙膏、毛巾等各種日用品。還有棉衣、棉被、大米豆油等物品,工作人員稱,這些物品都是新的,街道辦事處會在過年、過節時,或是在轄區內的困難戶有特殊需求時,比如生病了、有孩子昇學了、家裡突發變故等情況分發給他們。

  東萊街道辦事處慈善超市

  東萊街道辦的慈善超市是我首家慈善超市,記者的舊衣物在這裡依舊沒有逃脫被拒收的命運。負責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員同樣建議記者把舊衣物直接送到社區裡去,慈善超市不便存放舊衣物。同時強調,舊衣物一定要九成新,否則衣服就別送過來了,貧困戶不要,尤其是小孩的衣服和玩具,一定要新的,舊的沒人要。如果有吃不了的食品也可以拿過來,最好是沒有開封的,以確保食品的安全。

  隨後,記者電話諮詢了幾家慈善超市,大多數慈善超市都拒收舊衣物。南崗區七政街道辦事處稱,該街道辦事處慈善超市面積太小,沒辦法再接受捐贈,所以個人捐贈物品無論新舊,一概不要。和興街道辦事處明確表示,不要舊的,只要新的。大成街道辦事處要求舊衣服必須在八成新以上,太舊的不收,因為老百姓不要。

  當記者問到如何界定衣物的新舊程度,該工作人員也很難說清。建國街道辦事處稱,因為倉庫以被貨物堆滿,所以不要舊衣服,而且上面有規定,慈善超市不允許接收舊衣物。記者解釋說,有些衣服只穿過兩次,挺新的。該工作人員稱,如果想捐的話,可以過兩個月再來問問。只有道裡區尚志街道辦事處和共樂街道辦事處願意接收舊衣物。只要市民有閑置的衣物、生活日用品及安全的食品,都可向慈善超市捐贈,這本是慈善超市設立之時的規定,但由於舊衣物積壓、無人受捐等原因,曾經承載著不少貧困家庭殷殷希望的慈善超市,淪落成為『收容』居民舊物的倉庫,舊物的保存、消毒、處理成為超市的難題,慈善超市陷入了接受與拒絕捐贈愛心的尷尬境地。

  據燎原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介紹,與舊衣物相比,慈善超市更願意接收新衣物,即使新衣物樣子過時、尺碼不合適,很多貧困戶也十分樂意接收。其實,市民捐贈的每一件舊衣物都代表他們火熱的愛心,雖然一些衣物過時,但是都被捐贈者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板板整整,甚至一些衣服都用塑料包裝袋包好送來。盡管如此,這些愛心衣服卻沒有被貧困戶瞧上眼兒,當新衣服發完了,他們纔會在舊衣服中挑挑揀揀,而處理貧困戶挑剩下的舊衣物,讓慈善超市費盡了心思。由於超市的面積有限,衣物、食品及生活用品都擺放在一間屋子裡,舊衣物保存時間過長會滋生細菌,細菌會使其他食品發生霉變,而超市沒有多餘的資金為這些舊物消毒,只能采取通風的方式。如果扔掉舊衣物,就等於扔掉捐贈者的一片愛心,留也不是、扔也不是,最後只能在為災區捐衣服時一起捐往災區。所以,對於市民前來捐贈舊衣物時,工作人員都會非常為難。

  一位捐贈舊衣物的居民說:『本來以為為貧困戶捐衣物就是做好事,所以把家中閑置的衣服都拿了出來,清洗乾淨、燙熨平整,可是無意間得知自己的衣物被貧困戶嫌棄,一連幾個月都堆放在慈善超市,反倒成了超市的麻煩,就像被潑了一盆冷水,獻愛心的熱血一下子就冷卻了。』

  而受捐居民王先生卻認為,他們雖然窮,但是也有追求美的權利,有些舊衣物已過時,穿出去豈不是被人家笑話,買不起貴的可以穿一些便宜的,沒必要撿人家的破爛兒。

  以前,對捐贈的舊衣物,貧困戶不會這麼挑剔,只要合身就好。可是,隨著企業事業單位和市民捐贈的新衣物增多,舊衣物越來越沒有市場,正所謂『有新的不穿,乾嗎穿舊的?』

  『心髒』是大多數貧戶困拒絕舊衣物的另一個原因。如果是熟人捐贈,貧困戶還有可能接受,否則,無論衣物的款式多麼新穎、做工多麼精良,他們都會說『不』,因為他們擔心捐贈者是否有皮膚病、傳染病,衣物是否會攜帶病菌而使自己染上疾病。


   運行現狀『超市』變成『中轉倉庫』

  『後援不足、供需錯位』是哈爾濱市慈善超市面臨的困境,慈善超市除了形式上擁有如同普通超市一樣的貨架外,在管理和運行模式上就幾乎與『超市』沒什麼相通之處。

  近日,記者走訪調查了哈爾濱市道裡、南崗、香坊、道外區近二十家街道辦事處的慈善超市,與其說它們是慈善超市,不如說這裡就是救濟物資的中轉站,根本沒有發揮日常救濟的功能。市民群眾、企業事業單位捐助什麼,這裡就發放什麼,或者是集中捐助集中發放,或者是分期捐助集中發放,總之『捐什麼有什麼,有什麼發什麼』是目前哈爾濱市眾多慈善超市的普遍狀況。據了解,普通市民個人捐助最多的就是舊衣服,困難群眾需求最大的卻是米面油和日用品,這必然就出現了『供需錯位』的現狀,而且目前的慈善超市都沒有對舊物進行消毒的設備和方法,最多也就是做到將衣物掛到貨架上,這難免讓受捐人心存疑慮,不敢接收,導致舊衣服在慈善超市長期積壓。

  一件衣服可以穿幾年,可是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米面油,低保戶急需的也是日常百姓家需求的,所以這些急需物資一般都是駐街的企事業單位、私營業主、與慈善超市結成幫扶對子的單位根據需求捐助的,所以現在慈善超市普遍出現了市民捐助斷檔的現象,基本上是依靠政府部門以及一些愛心企業的捐助在維持。

  模式探索運行模式與實際狀況脫軌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了解到,少數的慈善超市也在嘗試著市場化運作,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道裡康安街道辦事處的慈善超市的運營已經初見『市場化』的影子。2006年康安街道辦事處的慈善超市在政府撥款、愛心人士捐助、駐街企業幫忙、辦事處工作人員捐款下籌建起來。超市只在周一至周五早八晚五的工作時間內營業。超市內出售的商品都標有兩個價格,一個是『低保價』,一個是『愛心價』。比如一瓶醬油,進價是1.5元,那麼低保價就是1.5元,低保戶持低保卡就可以享受這個低價,另一個『愛心價』是針對普通市民的價格,與普通的倉買價格基本一致。『我們就是用「愛心價」獲得的利潤,再加上得到的捐助來維持慈善超市的運行。』康安街道辦社會事務處主任李淑玲說:『不過我們也是慘淡經營,時常斷貨。』

  據市民政局救濟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按照規定,慈善超市有三種運行模式,分別是經營型、救助型和街企聯辦型,然而目前,無論哪種運行模式都不能增強慈善超市的造血功能。

  由於慈善超市主要面向轄區內的低保戶,所以經營商品只有糧油、調料、學生用的基本文具、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由於貨品比較單一,普通市民光顧的也不多,所以周轉起來比較困難,常因為資金短缺而斷貨。康安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主任李淑玲也表示,在接受捐助時舊的衣服一般也都拒收,因為實在是沒有銷路,低保戶用不上,普通市民不買,積壓在慈善超市裡反成了負擔。


 

  業內諫言管理模式與慈善意識同更新

  面對慈善超市難以為繼的現狀,黑龍江省慈善總會秘書長張智認為,全省慈善超市都存在只出血、不造血的難題,設立慈善超市的出發點是將超市的盈利用於補貼貧困戶,而由於缺乏管理、資金不足、公民慈善意識薄弱等問題,使大部分慈善超市成為『救濟』站,失去經營功效,補倉全靠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然而個人捐贈閑置的生活必需品的這種行為還處於慈善行為的初級階段,結果造成『捐之無用,用之不捐』的情況發生,使舊物大量堆積,將慈善超市推向尷尬境地。

  就慈善本身而言,它是一種民間救助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真情流露的一種方式,施行慈善就是對一種價值准則、道德標准的認同和實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慈善意識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要一提及『慈善』就理解為捐出個人的閑置物品,而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實現『按需捐助』,讓慈善行為漸漸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如果全民的慈善意識都更新和提高了,那麼慈善超市也不會存在後援不足、供需錯位現狀了。改善目前慈善超市的尷尬境地,應該從改變超市管理模式和更新市民慈善意識同時入手,雙管齊下纔會有收效。

   他山之石:

  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努力探索著慈善超市的運行模式,雖然慘淡經營是全國慈善超市普遍面臨的問題,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

  上海市普陀區長壽社區的慈善超市就建立起長效運行機制,在左有『家樂福』、右有24小時便利店的商圈中,謀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據了解,在長壽社區的慈善超市裡接受捐助無所不要,大到衣櫃、嬰兒床、家電,小到文具、毛巾。慈善超市還在30個居民區和10個商務樓宇建立了經常性社會捐贈接受點,還有一些愛心企業的長期捐贈,比如服裝廠送來的餘單衣服,皮鞋廠捐助的斷碼皮鞋,超市裡捐助的外包裝受損的日用品……獲捐的物品都由超市工作人員認真清點搬到貨架上義賣,收入再用於購買糧油等生活用品,免費發放給困難家庭。

  在大連也有類似於長壽社區這樣的慈善超市,甚至連半瓶的洗面奶、用舊的文具盒全都接受。他們的宗旨就是:只要不是過期變質的物品,超市都接納。同時他們還廣泛地進行低碳和愛心宣傳,讓社區居民都知道慈善超市,了解慈善超市,在這裡花出的每一分錢都會用於慈善事業,同時也盤活了居民的閑置用品,讓大家的生活更低碳環保。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