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8月3日訊 大多數駕駛員都有在等信號燈時遇到沿車流乞討、發傳單、賣東西的情況。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哈市一些無交警執勤機動車道上,經常有一些人利用機動車等信號燈的時候,衝進機動車道乞討、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發小廣告,甚至出現『強買強賣』的『武乞丐』,這些人穿梭於車流之中,完全不顧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嚴重影響哈市城市形象、存在交通安全隱患,而交警、民政等多個部門聯合執法對流動乞討人員進行清理卻屢禁不止,而做小買賣、發小廣告的更是沒有相關的管理部門。針對這種現象,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董鴻揚建議,應聯合多部門綜合治理,加大執法力度,充分發揮志願者等社會團體和社區的力量。
要錢的:敲窗乞討最低1元起
只要具備一身破舊的裝扮、加一副可憐兮兮的賣相和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就可以開始『乞討工作』。在哈市各類街道的信號燈下,經常看到一些職業乞討者穿梭於車流中。這些乞討者年齡基本上都在60歲左右(也有少數年輕的殘疾人),來自偏遠農村。雖然他們來自偏遠地帶,但是卻很『識貨』,在乞討中他們能准確的分辨出哪些是好車,哪些是便宜車。便宜車他們只是一走而過,對於高檔轎車是不會放過一絲機會。
7月23日17時,在長江路和紅旗大街交口信號燈處。一位年逾50歲的老婦人,身著棗紅色帆布衣、藍布褲子,右手拖著個白碗一瘸一拐地穿梭在車流中。當信號燈變成紅燈後,她迅速走到一輛灰色別克車窗前,執著的對著車主作揖,臉上表情痛苦不已,一副欲哭無淚的樣子,嘴裡還念念有詞不停地叨咕著什麼。看到車主沒有給錢的意思,老婦人立刻做出下跪的態勢半蹲在車外,並一手把住倒車鏡直至給錢為止。
看到記者一直在觀察她,老婦人來到記者的車前,用手敲車窗,皺著眉頭說,天太熱了,給一元錢買瓶水吧!……記者問:『必須給1元嗎?』老婦人指指白碗中的錢說:『都給這些,大熱天我們也不容易!』記者表示身上沒零錢,讓她走開,老人卻一直站在車窗旁,用手把住車窗不走。當信號燈轉換成綠燈後,老人仍沒有松手的意思,令記者無法開車。
長江路與宣化街交口,海城街與木介街交口等多處信號燈處,是眾多乞討者集聚地。在這些信號燈下有拿著抹布、雞毛撣子給來往車輛掃灰討要辛苦費的,還有一些殘疾人擋住去路討要『買路錢』的,更有操外地口音的婦女抱著孩子當道具,讓孩子伸手向車主討要錢財,以博取眾人同情的。
7月24日14時,在長江路與宣化街信號燈處,記者在此處看到,一名操著河南口音的婦女乾脆將孩子放到一輛馬自達車車窗上向車主乞討,大有不給錢就不走的架勢,車主無奈順車窗扔出一元錢。
發廣告的:車流中穿梭發小廣告在信號燈附近,經常有一些人拿著一沓廣告單或名片,挨車發放,有的直接從開著的車窗扔進車內,或把廣告夾在車前的雨刷器上。這些廣告內容涵蓋代開發票、刻章辦證、車輛買賣維修、房產廣告、學校招生廣告、餐飲宣傳單代金券等等。
7月22日11時,在和平路與文府街交口,記者所乘坐的出租車已啟動,這時一中年女子迅速將一宣傳單塞進車窗。司機見狀剛要剎車,可該人已閃躲開向像另一輛車走去。記者看到這張宣傳單是某文化學校的招生廣告。
7月28日早7時45分,在征儀路與保健路交口信號燈處。一位身材苗條、穿著時尚的女子穿梭於車流中。這名女子手中拿著名片大小的哈市某商貿公司的業務聯系卡片,徘徊於隔離帶附近。等到紅燈後,她立即快步走進開始減速的車流中,熟練地將手中名片大小的廣告卡扔進車窗內,遇到沒有打開車窗的車輛,她便把名片插在一輛輛私家車車窗上。待綠燈亮起時,該女子仍舊在不停地給正在起車的私家車發卡。她向一輛已啟動的馬自達車內投卡片時,由於該車起車速度快女子險些被車刮倒,著實讓人為之捏一把汗。而女子卻不以為然,依舊在川流不息的車輛中左閃右躲。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許多司機和市民對這種現象已經司空見慣,接到的廣告看都不看,都隨手就扔在馬路上。多數人都表示,這種發廣告形式既不讓人認可,廣告的內容也不可信,既浪費了紙張又污染了周邊環境。
賣東西的:假冒偽劣商品不少在南直路沿線街道交口處,隨處可見流動的小商販在車流中穿梭。7月27日10時,在宣化街和寬城街交口處,記者乘坐一輛出租車時看到,兩名男子頭戴太陽帽,身背雙肩包全副武裝,等待著信號燈變換的時刻。信號燈轉變後,一名男子手拿紅茶、綠茶和礦泉水走在最前面,另一男子身披各種汽車充電器緊隨其後。賣水男子邊喊邊走,『冰鎮綠茶3元一瓶、礦泉水1元一瓶』。記者剛要叫住小商販購買一瓶綠茶,旁邊的出租車司機趕緊攔住記者說:『千萬別買,綠茶都是假的。這些小販賣的東西質量都非常不好,充電器什麼的用幾次就不好使了,有的買來就是壞的。』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些小販隨著季節的更替,隨時變換著貨品。夏季時,會在機動車道賣一些清涼解暑的飲料、賣證件皮、充電器、鎖鏈等。冬季時這些小商販就會沿街銷售棉方向盤套、坐墊、打火器等應季產品。在銷售中,小販們經常在綠燈亮時來不及退回綠化帶,機動車就已經啟動,從他們身邊行駛過去,場景驚心動魄。
做展示的:宣傳產品不花錢發廣告需要僱人,無形中加大了宣傳成本。於是一些聰明商家想到了將商品擺在信號燈附近的路段上宣傳。
記者在愛建路安發橋橋頭處看到,八桶某品牌油漆赫然擺放在橋頭邊。路邊一乾零活的小工告訴記者,這些油漆桶每天都擺在這裡。因為此路段是愛建路與安國街交口信號燈減速必經路,當信號燈變成紅燈時,車流會一直停留在油漆桶附近。途徑此路段的車輛都會經過這些油漆桶,『其實就是做廣告,還不花錢』小工告訴記者。
『流動市場』讓市民頭痛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哈爾濱市民,市民均反映對這種在機動車道散發廣告和乞討等行為有損城市形象。私家車主尹先生說,到信號燈附近還沒等停穩車,經常會突然竄出一些老人或者抱著孩子的乞丐,嚇得他手忙腳亂,好幾次都差點出事故。『要錢是小事,關鍵是他們在車流裡穿梭,實在太危險了!』據尹先生介紹,他和同事前不久在道裡區還曾經遭遇過膀大腰圓的『武』乞丐,拿著髒兮兮的抹布在紅燈的時候擦車,然後就伸手要錢,不給錢就站在車前不走,直接影響了交通。『由於這些人,稍短的信號燈都過不了5輛車。』尹先生說。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私家車主都在車裡准備一些零錢,隨時給乞討人當做買路錢。而且這些小商販和乞討者、發單員嚴重影響車輛的有效通行時間,存在交通安全隱患。出租車司機田先生說,『我在等信號燈時看到這些發廣告的就打怵,這些人像沒頭蒼蠅似的亂竄。一旦出事,責任怎麼算啊?』
不僅影響交通安全,還污染了機動車道周邊路段的衛生環境。在采訪中,記者經常看到小廣告、宣傳單散落在地上。征儀路上的一位環衛工人張大姐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會從機動車道上掃起很多廣告單,清理這些散落的廣告單需要耗費很長時間。『趕上刮風天,丟棄的廣告單就刮得滿街都是;碰上雨雪天氣就更糟糕,廣告單會粘在馬路上,很難清理。』
針對這種現象,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董鴻揚告訴記者,這些流動小商販和乞討人員嚴重影響了哈爾濱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美譽度和信譽度,對於哈爾濱創建文明城市造成負面影響。這是一個久禁不止的社會現象,不是一個單一行政部門能制止的。應聯合交警、城管、民政、工商等各部門綜合治理,加大執法力度。同時要充分發揮志願者等社會團體和社區的力量協助管理,加大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力度。
『流動市場』沒人管據哈市交警部門介紹,在機動車道上乞討、發廣告、兜售商品的現象,在哈爾濱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市民和司機都反映強烈。嚴重影響哈市的城市形象,而且也影響道路交通安全。哈市市區內共有460餘處信號燈,大約40%的路段沒有固定警力出勤。交通部門也曾加大執法力度對這些流動人員進行清理,但這些流動的商販和乞討者經常出現在車流量較大的無警力地段,最讓人頭痛的就是那些職業流動乞討者,交警部門曾聯合民政部門對他們進行勸阻和遣返,但是效果不明顯。
哈爾濱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張站長介紹,這些流動的乞討人員多來自甘肅、河南、安徽、山東等地,他們經常聯合哈市政執法局、哈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對這些流動乞討人員進行清理。但這些乞討人員只要看到執法人員,就會馬上離開,而執法人員剛一離開,他們又返回現場,很難清理。
而哈爾濱市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對於這些在機動車道上流動的商販和乞討人員,執法局沒有執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