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三年後居民收入達全國平均水平 出門15分鍾健身購物
2010-08-10 13:47:0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高鴻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0日訊 9日,在哈爾濱市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哈爾濱市委發布《中共哈爾濱市委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實施意見》(討論稿),《意見》對涉及哈爾濱市的就業、住房、休閑體育文化、醫療衛生、旅游和社會保障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十大問題,提出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三年後哈市居民收入明顯提高、生活幸福指數明顯提昇,並把哈爾濱建設成為城市富有活力、人民幸福安康、社會文明和諧的現代大都市。

  居民收入漲漲漲

  就業人數增增增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度提昇,實現在同類城市中晉位昇級。

  《意見》指出,哈爾濱未來三年實現勞動人口充分就業,讓更多人能夠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結合實施『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的發展戰略,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大項目建設,扶持優勢和新興產業及有利於充分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新增大批新的就業領域和崗位;加快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新增企業1500個,安置就業15萬人;落實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城鄉居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三年實現新增創業企業3萬戶,新增個體戶10萬戶,帶動就業15萬人。三年內總體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以上,到2012年全市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大學畢業生直接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民工穩定就業問題得到明顯解決。

  建立工資正常增長的機制,使已就業人員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研究制定《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條例》,建立企業工資支付備案制度和企業拖欠工資基金,實現一線勞動者收入提高幅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建立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年均增幅與全市人均收入保持平衡。

  到2012年底。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同類城市中實現晉位。落實各項支農民惠農政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加大扶貧開發力充,三年內使9.1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12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1%以上。

  窮人有了保障房

  冬季住上暖屋子

  對繞城高速公路以內現在1134萬平方米棚戶區進行改造,20餘萬戶棚戶區居民住上新房,低收入家庭都能住上保障性住房。

  哈爾濱未來三年將把棚戶區改造范圍拓展至繞城高速公路以內,改造總面積1134萬平方米,直接受益20餘萬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與供給,全市保障房建設量要達到住宅建設總量的20%以上,逐步擴大經濟適用住房保障范圍,建設經適房300萬平方米,廉租住房25萬平方米、公租房20萬平方米,解決6萬戶左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快群力、哈西、松北等新區開發建設,新建65個居住小區,提供商品住房2237.6平方米。

  從政策上鼓勵和引導群眾自主性購房,控制房價過快上漲。擴大集中建設農民居住區和『農村公屋』、『農村公寓』等農民住房保障試點范圍,改造農村泥草房4萬戶,新建農房340萬平方米,建設30個示范村。推行『大物業』管理體制,建立區物業辦、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三級物業管理體系,實現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加快集中供熱建設和陳舊管網改造,確保冬季室溫達到18℃以上,供熱質量達標率達到98%,保證全市居民冬季住上暖屋子。


 

  身邊就有文化館

  處處都是娛樂圈

  增加大型文化設施,構建15分鍾娛樂健身和生活服務圈,為群眾提供就地、就近、方便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健身條件。

  今後將總投資119億元,建設佔地106平方公裡的以哈爾濱大劇院為主體,包括群眾文化藝術宮、美術館、博物館、規劃展館的『一主四輔』文化中心,建設動漫產業基地、文化產業示范區、廣播影視產業園、出版印刷產業園、民俗藝術產業園,建設哈爾濱音樂廳、冰雪文化旅游常態性演出劇場、哈師大文化藝術園。構建遍布城鄉的群眾文化網絡,區縣(市)重點建設區域藝術館、文化館,30%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以上;實現城市街道和鄉鎮有綜合文化站、社區和村有綜合文化室,設立50個社區圖書分館,每個行政村有一個農家書屋。

  辦好哈夏音樂會,提高演出水平和群眾參與度。每年舉辦千餘場群眾文藝演出,宣傳推廣『音樂之都』、常態性冰上演出、模特產業等文化品牌。實施物聯網基礎平臺建設項目,推進『三網』融合,實現90%家庭電視數字化、70%家庭電視雙向化、20%家庭電視高清化。

  建設松北奧體中心、市萬人體育館等體育場館,每年安裝健身路徑不低於1000件(套),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提昇社區建設標准,建設一批標准化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區,新建小區的社區公益房達到每百房20平方米,建立以街道綜合事務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為骨乾,社區服務工作站為基礎的社區服務網絡,形成0.5公裡輻射半徑的15分鍾社區生活服務圈。農村社區建設覆蓋率達到80%,每個社區力爭建成面積300平方米以上的村級社區綜合服務站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動廣場。推進區域性商圈和批發市場體系建設,完善社區商服網絡;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商貿農家店鄉村覆蓋率達到100%,加強青少年和婦女兒童活動培訓場所建設,提供更好的培訓活動場所空間。

  學生拿到助學金

  因貧失學成歷史

  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培養造就10萬名實用型技能人纔。

  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農村地區集中辦學,為農村學生建寄宿制學校30所,每個縣(市)至少建設1所市級以上示范性高中。實施學校標准化建設工程,投資7.6億元,新翻、擴建和改造中小學校40所,加快薄弱學校改造步伐。在松北、利民、群力等新區建設一批高標准學校。繼續實行重點高中配額招生制度、適當調整配額招生比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教招生規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達到10萬人,教育職普比例大體均衡。建設國家職業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與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平房職業教育集中區,建設9個專業性實訓基地。

  按小學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標准,對農村寄宿生給予生活補助;按小學每生每年100元、中學每生每年200元標准,為家庭貧困的農民工子女發放助學金;按照每生每年200元、盲生購買學習用具每生每年400元標准,為城區特殊教育學生發放補助生活費;按每生每年1500元標准,為中職學校學生發放助學金,確保困難家庭學生不『因貧失學』,農民工和其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權利。

  醫療條件更完善

  群眾看病不再難

  為群眾提供完備的優質醫療條件,群眾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錢。

  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服務體系,城區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農村實現縣(市)、鄉鎮、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健全,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並實施規范化管理,達到基礎設施完備、人纔隊伍齊全、信息管理規范。投資42億元,新、擴建10所三甲醫院,增設床位8300張。高標准搞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經驗後加快推進全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高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

  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在政府辦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實行基本藥物零利潤銷售。提高困難企業職工、民營企業員工、個體勞動者醫療保險參保率,實現應保盡保;將門診常見病醫療費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逐步提高參保人員住院和門診大病報銷比例;新農合補助標准提高到人均120元,最高支付限額達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推進市、區、縣(市)之間醫療保險關系轉移和異地就醫結算,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三項制度銜接機制,使各類參保人員身份轉換時能夠及時享受醫療保障。增強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能力,縣鄉計生服務站覆蓋率達到93.4%,『龍江幸福寶項目』受益家庭達到20萬戶以上,為120萬名已婚育齡婦女進行生殖健康免費檢查。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農村自來水受益率達到80%以上,新建衛生廁所4.5萬座。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