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黑龍江:除了紅腸、大列巴 亮出你更炫的寶貝
2010-08-24 09:15:52 來源: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王妮娜 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核心提示

  每屆文博會上,龍江旅游紀念品爭奇斗艷,引人矚目;而文博會後,這些特色游紀念品又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樣的怪圈在我省旅游紀念品產業上存在了很多年。

資料圖:剪紙藝人在『方正剪紙展』現場表演剪紙技藝。

  黑龍江新聞網訊 多少年來,紅腸、大列巴作為哈爾濱的特色旅游商品,也可以說是黑龍江最有名的旅游商品,是旅游市場的絕對主力,而後繼的商品卻遲遲接續不上來。我省的旅游紀念品產業遠沒有形成規模。據相關的統計,在國外,旅游紀念品的收入可佔旅游產業總收入的40%-60%,而我省所佔的比例只有約10%。專家呼吁,加強我省旅游紀念品的開發,拿出具有龍江特色的紀念品,為我省的旅游產業開發全新的增長點。

  有好景點但缺特色商品

  『好的旅游紀念品能代表一個地區的旅游文化,被稱為旅游的標志或者是特色旅游的徽章,旅游紀念品能夠創收,同時,也是一種宣傳,好的旅游紀念品可以說濃縮了旅游文化和景觀特色。』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旅游管理系的牟維珍副教授說。

  『有些地方本身就有特色產品,別的地方買不到,這種紀念品屬於傳統旅游商品,比如古巴的雪茄、法國的美酒等等。』牟維珍說,哈爾濱的紅腸屬於此類,而另一些是旅游工藝品或者是旅游紀念品,這部分商品與其他的商品一樣,需要進行研發、推廣以及銷售。

  『有人把旅游紀念品比作NBA的特許商品,旅游景點就是有巨大市場號召力的明星。』牟維珍說。而我省的現狀卻是,有了明星,卻沒有明星代言的商品,這不能不說是對明星效應的一種巨大的浪費。

  紅腸、大列巴是老哈爾濱人留下來的手藝,新的旅游商品、紀念品在我們的印象中很難找到,全省轉一圈,玉雕或者是首飾之類的工藝品佔據絕大多數,不管是省外還是省內生產的,設計都是大同小異,這樣的小商品連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認它代表了黑龍江的地域文化。

  小小紀念品也能做成大產業

  『你可不要小瞧了旅游紀念品,小商品也能有大收益,也可以做成大產業。』哈爾濱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長王靜說。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國內著名旅游景點九寨溝的旅游紀念品產業。去過那裡的游客必經一處旅游紀念品市場,裡面有各種銀飾、寶石項鏈、圍巾、氈帽等等,同時,在九寨溝的景點裡面還有許多的紀念品銷售攤位。不論哪裡出售的,其樣式都差不多,可見是規模化生產出來的,原來就在成都附近,有著數家達到一定規模的旅游紀念品生產廠家。據估算,九寨溝的旅游紀念品銷售收入每年可達十幾億元,九寨溝的景區特色也隨著這些精美紀念品被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旅游紀念品如何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可參照兄弟省份的先進經驗,也可以參考義務小商品市場的成功經驗,建立生產基地,實現生產的流程化和標准化,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而我們現在的許多旅游紀念品,像魚皮畫、陶器等等還以小作坊生產為主,這樣的產品屬於手工藝術品,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紀念品,也無法適應大多數旅游消費者的需要。』王靜說。

  『規模化給旅游帶來的好處太多了。』王靜認為,我省的旅游紀念品應走規模化的道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省曾是國家的重工業基地,工業游恰恰是旅游紀念品開發的最好資源。溫州的打火機曾經是國內最著名低檔貨,而如今結合工業游,溫州人已經把打火機變成了旅游紀念品,成為國內游客競相珍藏的對象。

  『工業游賣的不是商品,而是工業文化,反觀我們自己的工業游,變成了到廠子裡轉一圈,然後買東西,生產大米的賣大米,生產豆油的賣豆油,這就讓工業游變味了。』王靜說。


 

資料圖:哈洽會上國外參展商對我省特色旅游紀念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旅游紀念品突圍靠地域特色

  『旅游紀念品想做大沒有那麼容易,它像其他商品一樣需要進行研發和設計,我省有黑土文化、冰雪文化、俄羅斯文化、東北少數民族文化,這麼多可用作產品研發的文化資源沒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紀念品,不能不說有點遺憾。』牟維珍說。

  旅游紀念品實質上也是一種文化產品,既然是文化產品就要有文化的內核。牟維珍說,哈爾濱傳統的紅腸、大列巴就有特征明顯的文化內核,那就是俄羅斯文化,反觀我省一些旅游景點新出現的紀念品沒有什麼地域的文化特色,在黑龍江買可以,到南方去買也可以,這種紀念品的命運注定是曇花一現。

  在地域特色開發上,國內的一些兄弟城市走在了前面。比如大連,二十年前,大連發展旅游業就打出了海洋牌,除了建海洋世界之外,他們的紀念品都是和海洋動物有關的,這些海豚、海馬等,適合各種年齡、文化層次的消費者的口味,由不得你不掏腰包。

  『其實,我們不缺少文化內核,我省的許多文化資源遠比大連的海洋文化更有地域特色,比如我們的魚皮工藝品、樺樹皮工藝品,已經形成了系列的產品鏈條,但就是沒有加大力度進行旅游產品開發。』牟維珍說。在本地特色紀念品中,民間工藝品一直被各界寄予厚望。但缺少平臺,民間工藝品難以突圍。她認為,黑龍江旅游紀念品應依托歷史及民俗文化、冰雪文化、特色飲食文化、傳統工藝、標志性景點及建築、高新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銅坐龍、樺樹皮畫、冰雪藝術品、東北民俗剪紙等精品。


 

資料圖:俄羅斯套娃

  把旅游紀念品連鎖到景點

  至今已舉辦5屆的黑龍江文博會,給龍江旅游紀念品提供了集中展示的平臺,如何讓這個舞臺變成常態化的旅游產品商店?哈爾濱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肖利哲教授建議,借助文博會和本報發起評選的『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之機,把龍江旅游紀念品按門類收集起來,並制定統一透明的銷售價格,采用連鎖經營的方式,開遍龍江的各個風景區,是一條旅游產品營銷的快捷之路。

  據肖利哲介紹,目前,我省和哈爾濱僅有一家旅游商品的集散中心。說到龍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上,樹木制民間藝術品有樺樹、楸核桃、椴木、楊木、橡木系列;皮革旅游商品有鰉魚皮、魚皮、蛇皮、貂皮系列;工藝美術品有蘆葦畫、羽毛畫、布雕畫、絲線編織等系列;歷史文化紀念品有銅坐龍、銅鏡、水晶石燈、滿族剪紙、赫哲族樺樹皮畫、魚皮浮雕、滿繡等系列;民族民俗藝術品有陶瓷風景彩盤、仿真冰雪版畫、煤雕、蛋雕、冰雪山水畫、黑陶、陶瓷、粗陶、瑪瑙、文化服飾等上千種品種。

  有了這個店就有了龍江旅游紀念品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點,接下來,還要把點連成線,再形成商品輻射面,讓每一個到龍江來旅游的游客,在一個景區內就能挑選到龍江特色的全部旅游紀念品。肖利哲說,一花獨放不是春,只有形成了有景區就有旅游紀念品店鋪的格局,纔能讓龍江的旅游產業鏈更完整,旅游產業也纔能更上一層樓。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