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8日訊 近兩年頗顯低調的哈飛汽車,暗中早已踩上了『電門』。隨著電動汽車逐漸成為中國發展新能源的主流載體,哈飛賽豹電動車一路駛來:繼2009年4月在上海車展、今年4月在北京車展不斷揭開神密面紗之後,8月份又在哈爾濱國際車展高調亮相。有消息稱,這款吊足了人們胃口的純電動車首批20臺樣車已實現總裝下線,預計年底批量生產。
10年『深度觸電』
10年前的哈飛汽車公司,在汽車行業資歷雖不深,卻已加入到國內電動車研究的『先頭部隊』。預見到清潔、可再生能源將成汽車技術發展方向,他們選定用電能作為未來哈飛汽車的新動力。
最初的嘗試是在中意微型面包車上進行的,將電動車的特有屬性如電池、控制系統等技術一步步置換到這款普通的汽油車上。2001年,兩臺比普通中意車重三四百公斤的電動樣車誕生了,其負載著的半立方米鉛酸電池,每次需充電近10小時,可支橕的最大行程卻僅為100公裡。
之後的5年,哈飛汽車埋頭攻關,在電動車領域積累了許多同行前輩們不曾擁有的經驗。2006年,憑借整車設計的技術優勢和多年電動車技術積累,他們與同是國內電動車專業領域的領先者天津清源電動車有限公司、吉林大學共同組建電動車開發項目團隊,並拿出方案申報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經專家幾輪評審,他們從國內多家申報團隊中脫穎而出。
難負的電池之『重』
哈飛電動車能否量產,最關鍵的恐怕還是如何解決電池組太過沈重對於車身的影響。
多年來,電池技術的瓶頸稱得上是電動車開發的世界性難題———能夠驅動汽車行駛合理裡程的電池組,體積和重量都超乎想象。哈飛最早以『中意』為平臺研制電動車時,采用的鉛酸電池重達500公斤,雖然千方百計輕量化車身,但樣車出來後仍比普通中意車重三四百公斤。
成功列入『863』項目後,研發平臺改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普通家庭轎車『賽豹』。從整車輕量化設計,到電池管理系統,再到制動能量回收,電動車特有的理念和屬性不斷植入賽豹。
但技術上的重點突破,還是電池輕量化:原來中意電動樣車用的鉛酸電池改成了鋰離子動力電池;電池內部件改用輕材料如復合材料、塑料等制造;連接部件的螺栓盡可能不用,采用焊接技術。與此同時,他們還將大量高強度鋼板應用於車身,在滿足安全需要同時給車身減重。
盡管已『把輕質材料用到極限』,但賽豹電動車仍比普通賽豹車重400多公斤,但較之中意電動樣車,賽豹電動車已有了裡程碑意義的突破:充電時間由10小時縮短至6至8小時,續航裡程由100公裡增至200公裡,最高車速可達130公裡/小時。
載高標准駛向美國
據說,哈飛賽豹電動車是國內第一個進行碰撞試驗、唯一進行40%偏置碰撞試驗的純電動車。
2008年6月起,國家轎車檢測中心先後給出檢測結果:前項指標達到了國家對電動車的碰撞要求,後項指標則達到了目前國際上最嚴格的碰撞標准。
在終端市場上,哈飛選擇了技術、安全、性能等各項指標都要求很高的美國作為銷售突破口。2009年12月,哈飛賽豹高速電動轎車正式進入國家首批『高速電動車生產目錄』,成為目前國內唯一進入生產目錄的三廂電動轎車型。消息傳出後,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柯達汽車公司提出合作意向:共同開發滿足美國市場的高速純電動轎車,並負責運作美國市場。
從今年初開始,已陸續有哈飛賽豹電動車樣車運往美國接受嚴格的路試等『考驗』。據了解,目前哈飛賽豹電動車項目已完成了新車型生產線改造設計,首批樣車也實現了總裝下線,計劃今年年底實現批量生產並達到年產兩萬輛的規模。柯達方面已表示,計劃今年在美國銷售2000輛哈飛賽豹電動車,希望明年在加州實現14000輛的銷量。
性價比杠杆中的政策支點
賽豹電動車何時能暢行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並實現節能、環保的功能?這不僅是冰城市民的熱切企盼,也是擺在哈飛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據透露,由於賽豹電動車制造成本較高,售價大概為同檔次燃油車的3倍。這樣的價格成為擋在賽豹電動車面前的『攔路虎』。
在美國,電動車進口供不應求的背後,是政府貼心的『全程關懷』。在美國的近40個州,電動車用戶從購車、駕車到泊車、充電,都能享受各種形式的鼓勵政策,如聯邦政府的稅收優惠、州政府的補貼基金、汽車銷售稅減免、牌照費返還、自由使用拼車車道、市區免費停車、優惠安裝家用充電站等等。
今年6月,我國推出的『3000元/千瓦時』購買新能源車補貼方案,購純電動車最高可獲得6萬元補助。且不說這樣的優惠政策尚不填補價格『落差』,充電樁不充足、充電等待時間過長、行駛裡程有限等現實問題同樣讓消費者在電動車面前望而卻步。
更為尷尬的是,對哈爾濱人來說,即使這3000元至6萬元的補貼也是望塵莫及。如今,比亞迪所在的深圳、眾泰所在的杭州、奇瑞所在的合肥等5個電動車生產企業所在城市,已被確定為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坐擁10年電動車研發史的哈爾濱卻未列其中。2012年之前,5座城市的本土電動車企業,大可高調宣傳國家補助的賣點,向家鄉市場大力招手。而同樣駛出已上新能源車目錄的哈飛汽車,面對找不到性價比平衡點的本地消費者,恐怕暫且也只能保持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