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5日訊 12日,是黑龍江著名老中醫馬寶璋和王玉璽坐診的日子。為了能掛上號,眾多市民在門診樓門斗內熬夜排起了長隊,甚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提前一天專程趕來排號,火爆場面的背後,映射出的則是黑龍江省名中醫的稀缺狀態。
百人排隊搶看老中醫
12日2時許,香坊區和平路的一家中醫院門診的門前已經是車水馬龍了,從不同城市和地方趕來的患者自發在門前排起了兩路縱隊,由掛婦科和皮膚科排名第一號的患者率先簽名,隨後大家跟著有條不紊地按順序簽名。大約7時30分許,門診大門打開,上百名患者一擁而入,按簽名序號排隊掛號。拿到掛號單的患者,又分別在三樓兩個科室的特診室門前就坐,等待著老中醫的到來。
據門診收發室任師傅介紹,這兩位老中醫每周出診三至五天不等,每當出診日,前一天上午便開始有人排隊,尤其是外地人,把行李放在附近旅店就坐在門前等。為了讓這些人有地方排隊,醫院特意在門診大廳外修了個門斗。
『昨天一下車就直奔醫院,可還是沒排進20號,今天就不能返回去了。』來自雙鴨山市的患者徐女士講,她每周從雙鴨山來看一次皮膚科老中醫,但因為王老中醫每次出診限號20人,有時幸運第二天就能看上病,如果看不上就只能在哈市多住一夜。
『資源稀缺』難解眾患
在三樓兩個科室記者看到,婦科和皮膚科特診診室均有30多平方米,由於復診、初診、代診等患者的情況復雜,老中醫一坐上堂就被圍得水泄不通,加上走廊裡排隊等候的患者,使得整個樓層人滿為患。『每次出診都這麼多人,候診區和診室地方又小,一天下來老中醫都快累虛脫了。』據婦科老中醫馬寶璋的助理講,馬老今年都70歲了,從身體上考慮不應讓他太勞累,可每天接待的患者都有上百人次,馬老要看到21時左右,這樣下去,身體是要累跨的。
據了解,馬寶璋和王玉璽都是省級名中醫,來這裡排隊等他們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更多病人是長期求診的老病號。老病號們不僅對就醫排隊經驗豐富,還對此類病情了如指掌,只要新病號們道出病癥或拿出化驗單,他們便義務講解分析,大有『久病成醫』和『患難與共』之勢。
『在火爆搶號排隊的求醫場面背後,是哈爾濱市有限的中醫資源。』據業內人士講,雖然全省省級以上名中醫人數不少,但能讓患者認可的名中醫並不多,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
成纔慢出口窄阻礙發展
與西醫不同,對中醫這個傳統行業來說,醫生的口碑相當重要,病人們不辭辛苦熬夜排隊,靠的不是廣告,而是患者間的口口相傳和療效,尤其是一些名老中醫的『祖傳秘方』更是難求。
據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教授苗錢森介紹,培養中醫高纔生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除了鑽研勤奮、名師指點,悟性也相當重要,其成長過程大約需要20年至30年,大多中醫年過半百纔會有一定名氣和聲譽,擁有一群擁躉。正是因為中醫與西醫相比成纔慢,導致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報考中醫院校,阻礙了造就新名中醫的速度,也是有名的中醫門診量始終提高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全國各地中醫類院校入學門檻高,可出口卻都很窄,也是阻礙中醫發展的一大主因。』苗錢森介紹,哈爾濱市市級以上中醫院僅有四所,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每年就有1000名本科畢業生,200餘名碩士畢業生,其中能留在中醫院工作的學生廖廖無幾;僅有為數不多的博士生纔能在醫院中謀得一席之地。為此,提高全社會對中醫的認知度,增強人們的中醫保健意識,擴建或多建中醫類醫院,讓中醫院校學生能學有所用,纔會使中醫行業走上良性循環。
相關鏈接:
7月15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哈爾濱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改革試點方案》,方案中將社區中藥品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為了推廣社區中醫治療,在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中,哈市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品種和中藥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提高中醫藥項目的報銷比例;降低中醫藥項目的報銷起付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