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瓜之鄉土豆『當家』
1983年開始發展西瓜種植的蘭崗鎮,距離牡丹江市約40公裡,是鏡泊湖旅游目的地必經之路。隨著上世紀90年代旅游熱的興起,蘭崗西瓜隨鏡泊湖游客的贊譽而揚名全國。2009年『蘭崗西瓜』被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省政府授予蘭崗鎮『西瓜之鄉』的稱號。
9月5日下午,記者在201國道蘭崗段沿途看到,昔日號稱『十裡瓜攤』的蘭崗西瓜路邊銷售攤點只剩6戶瓜農。瓜農們告訴記者,今年蘭崗西瓜種植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當地農戶大多傾向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僅土豆的種植面積就已達3萬畝,是西瓜的3倍,所以沿路銷售西瓜的攤位也『縮水』。途經蘭崗的游客張先生說,幾年前他曾在『十裡瓜攤』購瓜,那時候瓜攤沿路擺放,綿延10餘裡,長長的西瓜陣營和購瓜所停的游客車隊及游人相對應,景象壯觀。
記者從蘭崗西瓜協會會長馬玉順處了解到,今年蘭崗西瓜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了1.5萬畝以上,外地購瓜客商少了3成,產量、銷量、種植者照比往年都呈快速減少態勢,『西瓜之鄉』出現了『土豆當家』的尷尬局面,其『國字號』招牌難敵往日。
名牌西瓜為何減產
為什麼西瓜的種植面積極速減少?自稱有20年種瓜經驗的趙立國告訴記者,今年他和其他蘭崗人一樣,將自家的70畝承包田『三分天下』,分別種植了西瓜、土豆和其他農作物,其中土豆的種植面積最大。據他說,之所以這麼種的原因是西瓜不『保准』,有的年頭賺有的年頭賠。西瓜抗自然災害力較弱、成熟期有效銷售時間短,而土豆、玉米等作物抗自然災害力較強,損失較少,這樣分開種植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馬玉順還指出,除了自然災害易影響西瓜收成外,近年來全國各地的西瓜產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商販們不必再遠途到蘭崗拉瓜。此外,近年來西瓜價格沒有明顯上漲,每年平均批發價都在0.3元至1元左右徘徊,而土豆等其他農作物的漲勢卻連年迅猛,今年土豆平均收購價在每公斤1.4元至1.6元之間,價格照比往年翻倍。
記者在蘭崗瓜農中了解到,西瓜地『重茬』種植口感不佳,租地費用較其他地方高等原因,導致很多瓜農『外流』,已經大約有三四百戶有豐富經驗的『瓜把式』,到大慶、齊齊哈爾或吉林等地租地種瓜,他們也帶走了一批原來蘭崗西瓜客戶。
『國字號』要擺脫困境
據馬玉順介紹,蘭崗西瓜協會成立於1988年,多年來已將西瓜推廣行銷到全國數10個大中城市,為農民帶來數千萬元收入。與此同時,許多西瓜協會會員還成為了種植西瓜的行家,先後有400多人到外省及俄羅斯、緬甸、老撾等國家和地區承包瓜田或指導西瓜種植。蘭崗西瓜的鼎盛期是2004年前後,當時協會向瓜農推薦了市場罕見的禮品瓜和精品瓜,年初就開始組織瓜農早扣棚、早育秧,並向瓜農推廣一系列先進的栽培技術,引導他們按照綠色食品的要求,施用有機化肥和國外的無公害菌肥,保證西瓜品質。由於下手早,當年蘭崗西瓜提前10天上市,趕上6月末的旅游旺季,利用時間差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面對現在『土豆當家』的尷尬局面,馬玉順提出了調整種植品種、發展棚室種植的突圍之路。他說,目前,蘭崗西瓜多數是『地雷』『大長條』等傳統單一品種,口感單一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優勢。而一些新品種如黃瓤無籽西瓜等品種在全國呈現量價齊昇的局面。今後協會將努力促動瓜農發展棚室,種植新品種西瓜。每萬平方米棚室瓜地的收入是普通瓜地收入的2倍,能賺1.5萬元以上,但蘭崗目前種植西瓜的棚室不足25棟。
蘭崗鎮副鎮長宮學志認為,改變以往單一種植瓜類為主的耕種方式,逐漸將蘭崗鎮變成『瓜菜經濟作物專業鄉』,由其他見效快、收益高的經濟作物來彌補瓜農們種植西瓜收入不穩定的缺陷,纔能保住『西瓜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