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擁有多年社區工作經驗,以熟悉社區大事小情見長;或是司法工作出身,在社區主任配合下,以理法服人……每位社區調解員都有他們的調解高招。現在,就給您講講哈市幾位普通的社區調解員的故事。
調解范疇:大事小情都得管
大到物業與居民糾紛,小到樓上漏水樓下投訴,社區調解員都得管。『不到起訴的地步,我們必須出面協調。管得多了,老百姓對我們也就信任了。』從1999年5月12日上崗至今,劉曉靜在道外區大有街道辦事處宏南社區一乾就是11年。宏南社區所轄區域內有5個物業公司、7個庭院,其中還有一片待遷平房。租房戶、老戶、新建小區業主、商販等社會成員混雜。
『社區沒有專職調解員,都是我們這些社區主任兼職乾,每天晚上9點鍾到家都是早的。』身為社區主任,平時要忙著安排很多工作,可糾紛出現時,劉曉靜就得放下手上的工作,馬上趕到居民家裡去調解。要說這麼多年來,最讓劉曉靜引以為傲的調解案例就屬處理馨美家園居民與物業公司的糾紛了。
馨美家園是2006年建成的,2008年3月開發商與小區物業公司交接後,居民與物業間的矛盾糾紛就不斷。『我們整理的馨美家園上訪事件記錄有兩大本。你看這裡最早記錄的是2008年8月15日,小區准備成立業主委員會,800業戶,到場不足100人。』劉曉靜說,這次業委會成立以失敗告終。但這次她們從業主口中了解到,2008年時小區入住率已達到成立業委會的標准。業主們認為應先成立業委會,再公開選聘物業公司。對於開發商自行選擇物業公司,業主表示反對。加之小區物業管理不到位,房屋頂層漏水無人維修,因此業主不僅拒絕繳納物業費,而且要求撤換物業公司。
副主任馬麗說,由於自身利益未得到維護,業主們於當年8月下旬開始鬧訪。當時她和曉靜一起到馨美家園找業主代表座談。隨後,兩人認真學習了物業管理條例,並於當年12月中旬協調召開業主委員會候選人推選大會。此次大會上,業主代表與物業公司方面發生爭執,物業公司於2010年1月3日棄管。
『之後業主委員會成立更加緊迫。2月4日,業主委員會正式成立後,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讓該小區實行自管,這在全市也是首例。業委會代表業主行使管家權力後,物業費上繳率達到了60%。』劉曉靜說,業委會成立後,其成員十分信賴社區。『他們通過正確途徑,在區政府相關部門幫助下,聯系上了當時負責建立該小區的三家承建單位,小區內150多戶的房頂漏水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如今,來馨美家園競聘的物業公司已有4家,對於此次選聘,業委會也希望劉曉靜等幫忙『把關』。
與宏南社區不同,哈平路街道辦事處安裝社區的調解員則是由退休的司法人員擔任的。62歲的趙軍2004年從香坊區司法局退休後,便專心於人民調解工作。因為轄區內老居民樓較多,處理的事件相對來說就更瑣碎些。
2008年的一天,住在松研小區一樓的一位大娘找到老趙說,樓上一家養了十五六只貓,貓咪上躥下跳擾得她們老兩口沒法休息。『我們到這家一看,女主人是獨自生活,愛貓如命。平常,她還喜歡喂野貓,附近的野貓常來這家轉悠。沒吃的就喵喵叫,難怪樓下老人不高興。』於是,老趙便勸說那名養貓的女子說,『城市裡沒有對寵物飼養的嚴格限制,有愛心固然值得肯定,但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度。』
經過說和雙方達成和解,養貓的女子找來棉被鋪在地板上,為貓咪跳躍消聲減震,同時不再喂養戶外野貓。兩家最終握手言和。
調解策略:『紅臉白臉』都得唱
居民調解工作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它多數都要求兩個人配合完成。宏南社區主任劉曉靜最喜歡和副主任馬麗做搭檔,在宏南社區裡,一旦有糾紛發生,劉曉靜和馬麗兩人搭伴兒去解決。
『遇到蠻橫的我就上,一次有個包工頭家漏水了,他家樓下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那天找到包工頭希望其道歉時,他竟蠻橫地說,「道什麼歉,要多少錢直說」。』馬麗一聽就明白了,對付這樣的人不能軟弱。『我當時說話聲比他還大,就問了句,錢多怎麼了,錢多也得講理。』對方一看馬麗這氣勢,當時就不敢吱聲了。包工頭後來到樓下向老人道歉,並表示願意出錢維修房子。聽到對方道歉,老人表示,房子修不修的沒什麼,道歉認錯就好。見兩人都滿意了,劉曉靜和馬麗纔放心離開。
『宏圖街129號院內有戶居民在自家附近蓋了個車棚,鄰居很有意見。蓋車棚的那家常發現自己的車車身受損,並且不知為什麼總被人弄得很髒。思來想去,這家人認為一定是鄰居搞的鬼。日子長了,兩家間隙漸深,多次發生口角。』馬麗說,後來雙方動了手。馬麗與劉曉靜找來兩家談話,誰知道,這兩家一見面又吵了起來。這個說鄰居弄壞了自己的車,那個說對方蓋車棚影響居民出行,互不相讓。
『後來我跟曉靜使了個眼色,老規矩——我唱白臉,她唱紅臉。我拉著臉說,「打吧,嫌這兒不夠大,找個大的地方,我給你們找家伙,看你們能打成什麼樣!」』沒想到,兩人見馬麗一嚷嚷反倒安靜了。隨後,劉曉靜給兩人上『政治課』,擺事實,講道理,幾經說和,雙方終於認識到各自的錯誤,互相道了歉。
與劉曉靜、馬麗兩人不同,安裝社區的老趙則根據發生糾紛的轄區不同,分別與社區副主任們下片兒工作。『社區主任對轄區居民家情況熟悉,也好溝通。我就是負責「審案」,當然也就是唱白臉的。』
老趙說,去年松研小區一位居民打電話到市長熱線,反映樓道裡有人堆放雜物,存在消防隱患。接到糾紛投訴後,老趙趕緊聯系負責該轄區的副主任,根據這名副主任了解,堆放雜物的人家是外來務工人員,家裡三個孩子有兩個正在讀大學,兩口子靠炒瓜子等維持生計。堆放在樓道裡的烘炒機器和柈子等物品正是這家的。了解這一情況後,老趙一行兩人來到這家,勸說他們將機器送到樓下的車棚裡。但兩口子說,存車棚每個月得花十多塊,省下來都夠一周的菜錢了。
『錢要省,但也得想想別人吧。樓道是大家的,環境衛生也要靠大家維護。』見老趙黑著臉訓話,兩口子犯了難。這時,副主任忙在一旁勸說,機器可以不動,但柈子得清理一下。兩口子趕緊把柈子挪到家裡,然後找來塑料布遮蓋在機器上。如此一來,樓道裡整潔了許多。
安裝小區新舊樓房摻雜,這裡所說的新樓也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房子,但比起小區內上世紀50年代的筒子樓來說還算新。情況比較復雜的都集中在了8、9兩個居民委。這兩個居民委轄區內的老樓就有十八九棟。老樓裡或兩三家合用一個廚房,或五六家擠住在一層共用一個電表,因為廚房衛生問題、電費收繳問題發生的糾紛還真不少。
今年8月份,8委的老王家找到老趙,說是她和鄰居老劉兩家之間原來有塊總電表,兩家又各有小電表,但每個月總表的電字都比兩家小電表總數多出十幾個字。連著幾個月她家都多交電費,8月份的電費竟多出了50多塊錢。『老王一家想找鄰居理論,但又沒有證據,只能乾生氣。』老趙說,他和委主任一起到王家和劉家進行現場『勘察』,結果發現劉家的電線接得很混亂。一問纔知道,對方在隔壁的2單元還有間房子,為了方便就將2單元的房屋用電也接到3單元這邊。但劉家否認偷電,只說正常用電。『王家是新租房的,家裡只有個電視機,劉家則是老租房戶,家裡有電冰箱、彩電等很多家用電器。但也不能靠這些下結論啊,於是我就找了個電工來幫忙。』老趙說,電工到了現場後檢查發現,總表上多出了根鋁線,順藤摸瓜,老趙和電工發現這根鋁線正是接到劉家的。劉家人見查到了這根線,也不好說什麼,只說他們不知道,可能是以前電路維修時別人接上的。『我一看就明白了,但這時候你揭他短不太好,於是我就把兩方都叫到一起,當著大家的面讓電工把那根私接的鋁線掐斷。劉家人一看,也趕緊表示,王家七、八兩個月多交的電費由他們交。』如此『判決』,雙方都挺滿意,直到現在也沒再發生什麼糾紛。
老趙在處理完這件事後,又在居民樓開展用電普法教育,宣傳偷電是違法行為,根據情節嚴重程度或可移交公安機關處罰,希望大家爭做遵紀守法的公民。此後,類似事件也沒再發生過。
『事實擺在面前,居民們不服也不行。但有的時候不是擺事實就行的,還要動之以情。』老趙說,轄區有一對特殊的夫妻,丈夫80多歲,妻子卻不到50歲。原來,兩人原本是僱主和僱工的關系,時間一長彼此有了感情,登記後搭伴兒過日子。丈夫每月給妻子400元護理費和500元生活費,但近段時間,丈夫覺得妻子對自己不好,想吃點什麼妻子都不給買了。『錢花哪去了?這是兩個人爭執的焦點,最後鬧到了我這裡,說是要離婚。』老趙在耐心聽完這兩口子的講述後覺得,二人其實還是有一定感情的,而且雙方在一起也是個照應。何況老話說得好,『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親』,於是老趙便想出了個主意:記賬。妻子出門購物回來報賬,丈夫記賬統計一個月的花銷,如此一來,矛盾自然化解了。如今兩口子又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正是因為處理問題都是以理、以據服人,老趙從當調解員到現在,轄區的各種『疑難雜案』都被處理得順順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