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黑龍江雙鴨山電業局打響低電壓整治『攻堅戰』
2010-09-20 09:20:15 來源:雙鴨山新聞網  作者:常相輝 宋德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雙鴨山9月20日訊 (常相輝 宋德君)今年五至八月份,黑龍江省雙鴨山供電區域內,友誼、寶清、紅興隆等農業主產區用電負荷普遍增長,加之農業灌溉等季節性用電負荷增加因素的影響,日供電量與瞬間最大電力多次刷新歷史紀錄。7月20日,雙鴨山電業局調度日報顯示:雙鴨山地區最大日供電量達999萬千瓦時,直逼『千萬千瓦時』大關,瞬間最大電力45萬千瓦,這一組數據讓專業技術人員喜懮參半:喜的固然是國家電網基層農電企業挖潛增效、增供擴銷所取得的成果;但日益增長的負荷對相到薄弱的農村電網是不容回避的巨大挑戰,負荷高峰時期,需按順位進行限電,部分變電所滿載、超載運行,未端電壓低、電機無法正常啟動……面對農網的『低電壓』問題,雙鴨山電業局堅持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並重的原則,指導五家代管農電企業從『從規劃、改造、運行、服務』等環節入手,分析低電壓成因,從根源上進行整治,加強『低電壓』治理措施的科學性指導,從政策、人、財、物等方面進行傾斜,向困擾農村電網已久的『低電壓』全面宣戰。

  深度解析:『低壓之源』

  黑龍江是全國的『北大倉』,2010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富民強省的『十大工程』之首便是打造『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三江平原腹地的友誼農場有著『世界最大谷物種植場』的美譽,2010年友誼農場新增15萬畝水稻田,總水田種植面積已達55萬畝。為農場供電的友誼縣電業局生產局長李宗寶告訴我們:『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農誼農場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改種高產高效的農作物水稻,而「旱田改水田」使農業灌溉負荷快速攀昇,原有電網承載能供電早已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客戶的需求,而電網規劃、設計、建設、改造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無法與水田面積短期擴張的速度同步。』

  友誼農場附近沒有河流,水田灌溉完全靠抽取地下水,隨著水田面積的擴大,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傳統靠柴油機抽水的『油灌』方式已無法抽到足量的水,必須用采用『電灌』方式。當地種糧大戶何大偉為我們算了這樣的一筆帳,『電灌』比『油灌』每畝地至少要節省支出400元,他家今年承包了50畝水田,一年下來僅排灌一項就可以節省20000元的支出,因此,即節能又環保的『電灌』方式廣受農民客戶的歡迎。

  友誼農場農田的承包方式是『一年一包』,就是每到一年的年終要重新進行一次土地流轉分配。可能上一年度此區域內種植的是旱田,今年就有新的承包人要種植水田。因此,每到春耕之間,基層供電局的辦電窗口總排起長隊,農民客戶有新辦申請用電的,也有線報停或拆撤的。在增加了基層供電企業工作量的同時,更為農村電網規劃增加了不確定因素。隨著排灌負荷不斷攀昇,供電半徑不合理、迂回線路過多、線路過長也是也極大地影響電壓質量。許多當地農民形象地比喻『線路追著水田跑』,水田種植面積擴大到哪兒,供電企業的線路就要架設到哪兒,由於事先缺少必要的規劃,導致供電線路延伸較遠,線路損失率過大,有些線路甚至超出了供電半徑達80%至90%之多,以10千伏友鄰線為例,它理論上的最大供電半徑是15公裡,但現實中卻達到了39千米,末端電壓質量難以保證。

  調壓錯峰:『緩兵之策』

  7月13日早四時,友誼農場十一分場水稻種植大戶王援良掐著表啟動了水泵電源,伴著馬達歡快的響聲,汩汩清泉流向曬水池;中午十二時,室外溫度已達35攝氏度,友誼縣柳林變電所值班員巡視主變,油溫停留在正常可控上限位置85度,運行正常;晚二十二時,十一分場汪場長准時接到友誼農電局技術人員電話:『全縣四個變電所早、中、晚均無過負荷告警,可按原定計劃繼續推進錯峰排灌。』在友誼農場總場及各分場的全力配合下,經過科學調度,雙鴨山電業局創新推行的『不同片區稻農進按單雙號,進行早、中、晚錯峰排灌』已初見成效。

  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電網未端電壓,雙鴨山電業局地、縣兩級調度部門通力合作,引導錯峰用電,並做好系統電壓調整。220千伏紅興隆一次變電所內繼電、計量、試驗等多專業聯合進行『零點作業』,對主變壓器分接頭進行調整,提高出口電壓;並對排灌負荷較為集中線路的電流互感進行調整,以提昇線路負荷承載能力。同時,各縣電業局也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合理投入專項用於稻農排灌的水田變壓器、就近電源點改造迂回線路、架設專用線路等多種方式,全面提高電壓質量。並自籌資金購買無功補償設備與調壓設備在重點線路投入使用。在2009至2010的兩年時間裡,僅友誼縣電業局購置了5臺無功補償器、3臺10千伏調壓器容量達6000千伏安,解決了216戶位於線路未端的農民客戶電壓質量低的問題,使稻農能夠正常抽水灌溉稻田。

  『低電壓』整治過程中,提高服務細節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自五月中旬開始,雙鴨山電業局各縣電業局全面啟動『二十四小時保排灌匯戰』,並為各基層供電所配齊『裝備』,一臺號稱『水田小霸王』的拖拉機,每名修理人員一個工具包,一支手電筒,隨時解決在水田排灌中過程中農民遇到的用電問題。在雙鴨山電業局農電部的統計表上,有這樣一組數據:5月10日至8月10日的三個月時間內,為農民排除排灌中用電設備故障279次,其中晚二十點至凌晨六點鍾的報修116次,佔41.6%,服務反饋滿意率100%。

  科學運籌:『決勝之道』

  科學地進行錯峰與調壓是短時間內解決『低電壓』的有效方法,但不能長期根治農網電壓質量低、供電可靠性差的問題,結合『十二五』電網規劃和農村電網完善工程,雙鴨山電業局與所代管五家基層農電企業,開始了『低電壓』治理工作的『三步走』:第一步對低電壓情況調查摸底、分析梳理。分析低電壓現狀、掌握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整改方案。第二步對低電壓進行全面治理。根據治理計劃,落實各項整治措施。第三步對低電壓情況進行總結和評估,抓緊解決突出問題。

  2010年4月30日,做為黑龍江第二期農網完善工程項目66千伏柳林變電所在農業排灌高峰期來臨前,緊急投入運行。在柳林變施工過程中,做為施工承建單位的友誼縣電業局組織技術骨乾放棄了休息假期,從大年初三就開始進入現場施工。今年黑龍江省遭遇『冷春』,尤其雨雪天氣多,導致大地積水嚴重,必須采用泵抽出地內積水纔能進行耕作。由於氣溫始終在低位運行,普遍農時已晚於往年十五天左右。隨著『五一』來臨,氣溫已逐漸上昇,為配合農民補苗、搶種的需求,施工人員放棄了節假休息,吃住在工作現場,夜以繼日進行緊張的設備安裝及調試工作。而柳林變提前投入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電荒』,運行一個月後,柳林變兩臺5000千伏安的主變已滿載運行。在它設計規劃之初,論證柳林變可以滿足供電區域內十年用電發展需求,但隨著國家糧食產業政策的調整、產糧數量指標的提昇,旱改水工程的加速,用電負荷,重點是排灌負荷激增,保留有十年發展裕度的柳林變已不堪重負,並發了『負荷滿載』的告警。這其中讓我思考的問題就不單單是超前規劃,更要求我們在電網規劃建設之初,要與當地黨委、政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科學統籌,這纔是根治『低電壓』的關鍵。

  站在雙鴨山供電區地圖前,東部是廣袤的綠色,它代表著農業負荷較為集中的區域,紅色方塊標注的是220千伏變電所,『萬綠叢中數點紅』的畫面,讓我們透過35千伏與66千伏交錯縱橫的農村電網,看到了一個全新昇壓時代的到來。2010年8月7日,220千伏寶清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220千伏寶清一次變電所與2009年11月投運的220千伏和平一次變電所、2010年1月投運的220千伏饒河一次變電所,共同構成了雙鴨山東部地區220千伏主網『鐵三角』,它將在一定程度解除雙鴨山地區在夏季負荷高峰期所產生的用電『瓶頸』制約,為根治『低電壓』整治奠定堅實的網架基礎。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