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郵政設備和人員服裝。
民國時期哈市道裡區的綠郵亭。
黑龍江新聞網訊 25日,位於哈市民益街100號的黑龍江郵政博物館正式開館。據悉,這家博物館也是東北三省第一家郵政專業博物館,通過文物、圖片、復原歷史場景等方式,展示了黑土地千餘年的郵政發展歷史。這裡不但陳列著我國第一枚郵票『清代大龍郵票』,還有被集郵愛好者稱作『黑題詞』、『大片紅』的集郵孤品。
記者了解到,黑龍江郵政博物館陳展面積達3290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層設為臨時展廳,可滿足各類大型臨時展覽活動要求;地上1-2層為黑龍江郵政歷史陳列,由序廳『郵苑春秋』、第一部分『驛道萬裡——古代黑龍江郵驛的起源與沿革』、第二部分『國脈所系——近代黑龍江郵政的開辦與發展』、第三部分『郵舞龍江——當代黑龍江郵政的發展與跨越』組成;地上3層由黑龍江郵政業務展示廳、郵票珍寶廳、郵票與明信片廳、弧形幕影視播放廳組成。
博物館共有文物1000餘件,其中包括鎮館之寶秦杜虎符、元代聖旨金牌、『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等珍貴文物;共有照片文獻500餘張,包括第一版毛澤東郵票用照片等珍貴資料。此外,博物館還利用聲、光、電、影等輔助手段,通過文物、圖片、圖表、模型、模擬場景等方式,真實地反映了古代黑龍江郵驛制度的發展以及近現代郵政歷史的演進。
據介紹,博物館所在地是建於1922年的原吉黑郵務管理局大樓,該建築為哈市一類保護建築。這所建築也是黑龍江郵政博物館最具有歷史真實和說服力的第一文物。
郵務背後有故事郵票裡面藏秘聞
走進黑龍江郵政博物館,參觀一幅幅展示歷史變遷的『畫卷』,聆聽講解員講述一段段郵與人的『典故』,感觸一個個曾經存在過的『實物』,也身臨其境地了解了我省郵政發展的歷程。
綠郵亭首先在哈埠使用
『在茫茫林海雪原的一個驛站裡,一名傳遞緊急文書的驛兵,正要騎上站人准備好的另一匹馬繼續趕路……』眼前的模擬場景是被冰雪覆蓋的清代驛站,也描繪出了古代龍江官方『八百裡傳書』的基本形式。在這個博物館裡,記者看到了一個長14厘米、寬4厘米、厚度為0.05厘米的符牌文物。這個符牌為黃金與銅的合金材質,上面還刻有3個字。『經過內蒙古大學專家破譯,這塊符牌上的3個字為契丹文,是「敕宜速」的意思,這是遼金時代的聖旨金牌,專門用於朝廷信使傳遞皇上的聖旨。』這個符牌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場景轉換,眼前又出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吉黑郵務管理局營業大廳的局部,四名俄國人進進出出郵寄信件,兩名中國人則在櫃臺裡服務著。『哈市一度曾經淪為殖民城市,現代郵政的發展也打上了外國移民烙印,博物館所在的這座建築就是巴洛克式的,當初也主要是為俄國人服務。』工作人員這樣介紹。再往前走,又是一個綠色的郵亭,這種美觀別致、實用便捷的郵亭,是民國時期哈市街道上獨有的風景。後來全國許多地方競相仿制,綠郵亭也成為諸多郵政設施中的一種。
藏品展示哈爾濱人性格
記者在郵政博物館裡找到了一份『日偽存折』,講解員說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日偽政權統治下的冰城郵政行業員工月薪為56元,而存折顯示該員工每月必須在郵政儲蓄固定存入13元,一年後儲蓄額度又增加到了26元。1944年前後,侵華日軍走向窮途末路,為籌集軍費,郵局強迫員工每月定額儲蓄,甚至儲蓄額度將近工資的一半。後來預感到末日已到,他們強迫員工上交存折,這張『日偽存折』持有人冒著被殺的威脅,謊稱存折丟失,纔留存了這一罪證,而存折裡的存款則被侵華日軍侵吞。
郵政博物館展品中,當然少不了各式各樣的郵票,其中尤以哈爾濱解放之初發行的郵票最有地方特色。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了,為解決通信不暢的問題,當年11月22日人民政府發行了東北解放區首枚郵票。記者看到,這枚郵票圖案上方印有『中華郵政』、下方為『東北郵政管理總局』字樣,正中間為毛澤東頭像,兩側印有『實現民主爭取和平』標語。據介紹,與其他解放區郵票相比,哈爾濱地方郵票種類最多、票面內容最豐富,充分體現了長期受壓迫的哈爾濱人對當家做主的歡欣鼓舞。
孤品背後藏著一段秘聞
記者在郵政博物館裡,還看到了被集郵愛好者稱作『黑題詞』、『大片紅』的集郵孤品。據展館負責人介紹,這兩種『名品』是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為慶祝該館開館選送的臨時展品,兩件國寶級珍郵均為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鎮館之寶,從未在北京之外的地區展覽過,在這裡的展期也僅為三天。
記者了解到,『黑題詞』印制完成後,未及發行就被收回,並予以銷毀,流出量不足10枚。『大片紅』是為紀念1968年9月5日除臺灣省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成立革命委員會而專門設計的一套郵票的樣票。當時『大片紅』郵票因故未獲批准發行,僅僅停留在樣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