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來,是七臺河市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最高、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力度最大、百姓獲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財政體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大收入蛋糕,有力推動了全市各項事業不斷闊步前行,譜寫了財政改革與發展的輝煌篇章。
過去的五年,我市實行新的市區分稅制改革後,市委、市政府先後確定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龍江強市……』等戰略部署,經濟社會實現迅猛發展,推動了財政工作的健康發展。財政工作則緊緊圍繞全市發展重心,通過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強化收入征管,深化各項改革,嚴格管理監督,為全市經濟跳躍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緊緊圍繞『抓收入、保增長、促穩定』的工作中心,攻堅克難,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復雜多變的財政經濟形勢的影響下,全市財政收入增長壓力異常突出時,市級財政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強力推進組織收入工作,促進了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五年間,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8.93%,三區全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3.35%,實現了翻3.2番的歷史性飛躍。
建財源,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堅持解放思想,勇於破除部門條塊的束縛,形成了『圍繞產業抓財源,圍繞財源抓財政,圍繞財政抓經濟』的財源建設思路,在服務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大膽實踐和創新,采取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多種措施扶持企業加快發展,制定並積極兌現多項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五年間每年平均投入資金都在億元以上,在助推經濟加快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被評為全省唯一一個財源建設先進市。
挖潛力,非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加強了小煤礦、大戶企業和私營個體工商戶稅收征管,全面整頓征收秩序;實施了小煤礦產量遠程監控,推進稅控監管手段的昇級;配合稅務部門組織清欠工作,對欠漏稅問題采取了強力措施;加大了契稅征收力度,有效促進了契稅應收盡收;加強了罰沒收入管理,建立了銀行代收代繳管理制度;加大了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力度,有力強化了收費管理工作。通過以上措施,不斷強化依法征稅,挖掘非稅收入潛力,促進了地方財政收入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促發展,全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決策。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將統一城鄉戶籍、低保補差等8項政策標准所需資金作為財政投入的重要內容,優先安排、籌措和撥付,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實施了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三提五統』,兌現『三減免三補貼』政策,同時通過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困難救濟、城鄉低保、大病救助、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使全市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在此基礎上,實施了『村村通』、飲水解困、電視覆蓋、農民培訓、道路綠化以及土地綜合治理等惠農工程,及時下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各項補助,全面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在各項財政政策的支持下,農業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內部結構明顯優化,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抓監管,努力構建公共財政體制。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建設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要求,堅持向改革要收入、要效益,大刀闊斧實施改革,改革的范圍和力度史無前例。狠抓部門預算改革,采取了『收入統管、標准統核、支出統撥』的綜合預算形式和『一個部門一本預算』的部門預算形式,使我市預算編制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多頭開戶為國庫單一賬戶,改分散撥付為中心直接支付,改事後監督為全過程監督,在財政監管職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完善了財政零餘額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積極推進全市公務卡管理制度改革,將全市市直預算單位全部納入改革范圍。深化了政府采購改革,規范了政府采購各種方式的操作規程,采購的透明度進一步提高。組織了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建立了非稅收入匯繳制度,實行專戶管理,采取『部門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管理方式,實現了收繳分離、罰繳分離。
惠百姓,不斷加大民生投入。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的原則,堅持做到重點傾斜,讓全社會真切感受到了公共財政陽光的溫暖。優先安排社會保障支出,五年累計投入社會保障資金18億元。全面推行了農村低保制度改革、城市及農村醫療救助改革、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以及社區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切實為困難群體、社區群眾提供了就業、醫療、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加大學校校捨建設力度,全部消滅市直D級危房;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政策;積極實施特困助學計劃,完善助學金救助機制,困難家庭學生獲得資助。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實施城市道路改造、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園林和環保治理等項目建設,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昇;在全省第一批完成第二輪規范津貼補貼工作,市本級籌集資金11000萬元足額兌現了津貼補貼增資政策,我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津貼補貼標准達到全省最高水平。職工福利待遇和公用經費標准進一步提高,實行市直統發職工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補貼,最大限度兌現了人員工資政策,工資標准位居全省前列。
重實效,努力構建財政『大監督』格局。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突出財政監督與管理相結合,不斷強化制度建設、行政執法和財政監督,提高了依法理財、依法監督管理水平。強化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工作,進一步摸清了『家底』。加大了國有資產監管力度,實施並軌企業資產清收和債務核定,有效促進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避免和減少了國有資產流失。加強了專項監督檢查工作,啟動了財政投資評審新機制。加強了財政內控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財政內部監督管理機制。開展了全市『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成立專項治理領導小組,通過動員部署、自查自糾、重點檢查、整改落實四個階段和『回頭看』工作,及時查處和糾正了存在的違規違紀問題,有效規范了機關事業單位財政財務基礎工作。進行了企業監督核查工作。審核企業涉退稅額度上千萬,為國家減少110萬元經濟損失。
過去的五年,經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堅持不懈地努力,財政全口徑收入由2005年的150630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384815萬元,年均遞增26.43%;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的58828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167846萬元,年均遞增29.97%。其中全口徑財政收入提前一年完成『358』規劃三年翻一番的目標,財政收入總量實現了跳躍式增長,為助推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