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高架橋建成通車,實現了市區從西南到東北的『定向』交通功能。本報記者王東攝

文昌高架橋工程示意圖
東北網10月13日訊 西起文政街,跨越李范五廣場環島、中山橋、宣化街,經黃河路,東至海濱街,全長3.7公裡的文昌高架橋,是迄今為止哈爾濱中心城區最長的大跨度立交橋。它的建成通車,不僅徹底消除了李范五廣場、文昌街與中山路交口、宣化廣場3處重要交通節點『一路三堵』的交通瓶頸,還有效暢通了高架橋沿線果戈裡大街、宣化街、海濱街等7處重要路段的交通,同時激活了南崗、道裡、道外、香坊、平房五城區交通。該橋可承擔周邊區域70%車流量,實現市區從西南到東北的『定向』交通功能,並在二環路、機場路基礎上,為城區增添了第三條快速乾道。
開闢西南到東北『定向』交通
『定向』作用車輛從文政街、文昌街等上橋口上橋後,即可在橋上直達海濱街等處,無需像以往那樣下橋走環島,與乾道車輛『爭道』,使車速加快,可達性提高。實現了哈爾濱西南到東北的『定向』快速交通。據專家介紹,目前國際先進城市的建設理念是,由定向交通立交橋取代城區環形立交橋,實現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快速交通。我市此次建設的文昌高架橋多數路段為單層,橋面距地面最高距離為6米;從黑山街至分部街跨宣化街路段區域為上下兩層橋,第二層橋橋面距地面最高距離為14米,這就保證了高架橋交通與地面交通分開運行,原有的地面交通功能保留,交通組織不變。簡單地說,就是增加了一個高速的空中交通組織。所以,文昌高架橋建成後,將是地面交通的有效補充。
解開三大堵結,緩解區域壓力
疏堵作用文昌高架橋建成後,可以徹底消除李范五廣場、宣化廣場、文昌街與中山路交口三處重要交通節點交通擁堵的現狀,進而疏解省政府區域交通壓力。通過李范五廣場、宣化廣場、中山路與文昌街交叉口這三個區域的車流均可以暢行高架橋,既可解決由和興路方向車輛向黃河路、宣化街方向過境交通快速通過問題,又能夠解決李范五花園、中山路、宣化廣場、果戈裡大街等區域內的交通互通問題,通過高架橋快速將這些區域的車輛分流出去,有效消除這3個繁華路段的重要擁堵點,最大限度地發揮緩解區域交通壓力的作用。
激活5個城區,完善路網交通
輻射作用相關街路通過文昌高架橋的銜接,可以實現道外區直通平房區、道裡區直通香坊區,哈市的交通運行能力將大大增強。文昌高架橋拓寬整合了橋下輔道,形成了城市最大的高架體系,連接內環路與其他主乾道,使道裡區、南崗區、平房區、香坊區的車輛快速通過城市中心區,對改善城市交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竣工後的文昌高架橋,可以連接內環路與其他主乾道,分散車流,有效緩解南崗區重點區段的交通壓力;在改造修建文昌高架橋的同時,我市還對南崗區文端街、文景街、文化街等『文』字片區的道路實施改造,打通這一區域交通後,可以通過文昌高架橋與內環相連,實現南崗區與道裡區的有效連通;建設部門通過對紅領巾街、大成街、蘆家街、馬端街、中和街等宣化片區實施道路改造,打通宣化街並與道外區南十四道街連通,進而實現道外區直達文昌高架橋的路網格局,縮短道外區和南崗區的路程;司徒街、六順街等司徒片區的道路改造和香濱橋的建設,與內環主乾道連接,從而與文昌高架橋相通,實現南崗區與香坊區銜接;在實施路網改造中,文政街、征儀路打通後將相互連通,進而實現征儀路與文昌高架橋的相通,同時征儀路打通後將直接通往平房區。
暢通7個要道,減少地面擁堵
分流作用當前,省政府區域交通壓力較大的街道主要有文政街、教化街、文景街、李范五廣場、果戈裡大街、宣化街、海濱街等。為此,建設部門在文政街、教化街、文景街、李范五廣場、果戈裡大街、宣化街、海濱路等路段設置了7處出入口。增設出口後,無論是過境車輛還是區域車輛,都可以通過高架橋自由上下,解決了地面交通擁堵的問題。同時,隨著文昌街高架橋的竣工通車,臨時便道已經完成昇級改造,改建成機動車輔道。原有的橋下道路兩側相當於被拓寬了10米至22米,可單向增加機動車1至3個車道,這將大大提高橋下地面路段的交通通行能力。
三創路橋建設紀錄
在不封閉施工的情況下,當年開工,當年竣工,文昌高架橋不僅成為哈爾濱路橋建設史上首座主體施工不封閉的大型橋梁工程,而且還在緊張的工期壓力下,實現了技術突破。
新紀錄一:冰城首座主體施工不封閉的橋梁
3月10日開工建設、10月13日竣工通車,全長3.7公裡、工地波及300萬平方米。作為目前哈爾濱城區內最長的高架橋,在短短7個月的施工期內,為實現『保交通』的民生要求,該橋不封閉施工,成為哈爾濱路橋建設史上首座主體施工不封閉的大型橋梁工程。
新紀錄二:省內首次運用墩柱『三合一』設計
按照常規設計,文昌高架橋在途經宣化街廣場時,需要在街口設立三根直徑1.8米的橋墩,如此一來,整個廣場的視野將被根根柱子遮擋,既不美觀,也會影響地面交通。為解決橋墩過多的問題,建設單位組織專家多次論證和技術攻關,最終將3根墩柱優化為1根直徑4米的墩柱。在視覺美觀的同時又便於地面交通組織,這項設計技術在省內是首次運用。
新紀錄三:國內首次應用鋼板擋土牆
在文昌高架橋的施工路段,地下管網非常密集,如果遷移管網既耗時又要耗費巨額管網改遷費,為此,該工程采用了新型鋼板結構擋土牆,可躲開較多的地下管網遷移工程,而且佔地面積小,還提高了施工速度,有效縮短工期。這項技術在國內市政工程建設中是首次應用。
鋼箱梁的『高飄』效應
全長3710米的文昌高架橋,在李范五廣場、中山路、宣化街等3個區段使用了鋼箱梁。
市建委省政府區域交通疏解工程指揮郭偉告訴記者,此舉是因為鋼箱梁可以解決混凝土梁不能解決的技術問題。鋼梁自身重量較輕,可以有效解決跨度大問題,增加橋下淨空並可有效縮短工期,而沒有墩柱的橋下空間不僅可以提高橋下道路交通功能,還使外觀效果更加美觀。如果使用混凝土梁,在跨中山路區段橋下淨空只能達到3.5米,這樣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上、下引橋坡度過陡、橋下淨空過小會使整個橋梁看上去像是趴在馬路上,產生壓抑感。
在文昌高架橋3個區段的鋼箱梁中,跨徑最長的達70米———在李范五廣場段鋼箱梁長度為310米,由連續3跨70米和2跨50米鋼箱梁組成,是全橋橋下淨空(即橋梁與地面間距)最大的地方,達6.2米。此處地下有重要的地下構築物,橋墩設計空間非常小,原有文昌高架橋設計是將橋墩設在轉盤花園中間,如果這樣,這個橋就變成了『眼鏡橋』,從任何一個方向來的車輛都可以看到這根墩柱,外觀不通透、不美觀,最重要的是影響過境交通。因此,在該區段采用鋼箱梁不僅解決大跨徑的技術問題,也從根本上提昇了交通功能。文昌高架橋建成後,跨李范五廣場和跨中山路區段沒有墩柱,可以提高通透感,並且改善地面交通。
文昌高架橋成長相冊

3月10日 文昌高架橋工程正式開工。

5月4日 橫跨中山路的中山路立交橋半幅封閉,施工人員開始對一側橋體進行拆除。

6月20日 施工人員在文昌高架橋工程跨李范五廣場段架設主梁。

8月3日 文昌高架橋現雛形。作為文昌高架橋三大主要節點之一的李范五廣場標段施工已完全跨越環島。

9月5日 文昌高架橋合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