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鐵路街打通連接哈站與西客站 串聯三大經濟圈
2010-10-13 09:05:1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3日訊 打通百年鐵路街、活化周邊路網交通、連接火車站與規劃西客站,被列入今年的路改工程項目。在原本沒有路的地方,拆樓、搬廠,開闢新路;在原本沒有橋的地方,架梁、下穿,建設新橋。一條有著百年歷史的老街,被建設者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打通後的鐵路街,以哈爾濱火車站為起點,終點為工電路,全長5.68公裡,除了活化交通之外,還有效連結哈站商貿物流圈、高校產業圈、哈西科教文化圈,並成為橫貫哈爾濱城市中西部新的景觀大道。

▲新鐵路街橫貫城市中西部,猶如打通冰城的『任督』二脈。本報記者 李鵬舉攝

   鐵路街打通工程示意圖

  交通活化

  串起28條街路,連接新老火車站

  連接沿線28條街路、激活火車站站前交通潛能、縮短哈站與西客站3/4的車程……鐵路街的打通,遠不止是為城市中心區又添了一條東西向乾道。

  原有鐵路街由於路面狹窄、缺少主要乾路連接,通行能力極差,未能有效發揮在路網中的功能。根據『與中軸線平行建設次乾道能最有效緩解軸線主乾道交通壓力』的交通規劃原理,打通後的鐵路街,將與城市東西軸線西大直街平行,把沿線的28條街路及與之相連的其他街路有機地連接起來,充分發揮相關街道交通分流作用,極大緩解西大直街的交通壓力,形成一個經緯交錯、聯系豐富的交通路網格局。此外,哈站至木工街原鐵路街區間拓寬改造後,也成為進出哈站的重要通道,可有效集散哈站客流,並與該區域的海關街、松花江街、民益街等二、三類街路有效連通,形成交通回路,提昇哈站周邊區域整體交通功能。

  除了疏解哈站周邊區域交通外,鐵路街的打通,為正在建設的哈西客站地區貫通了一條交通新動脈,從哈站沿鐵路街驅車前往哈西客站,所用時間僅為原來四分之一,大大拉近哈站到西客站的『空間距離』。在此之前,哈西地區與中心城區除學府路外再無其他東西向貫通的乾道,致使哈西地區很難與中心城區融為一體。鐵路街打通後,與西大直街、規劃建設中的地鐵一號線共同成為連接西南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三大立體交通通道。

  經濟『泛』化

  打通一條路,整合三大商圈

  在鐵路街打通之前,哈站商貿物流圈、高校產業圈、哈西科教文化圈等三大商圈原本是各自盤踞一方,打通後的鐵路街就像一條紅線,將三大商圈有效融合,形成經濟體之間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原有鐵路街沿線雖然商鋪較多,但多數經營水平較低、規模不大、效益不高。鐵路街打通後,將促進物流、商貿、文化、科教等50多個業態的提檔昇級,同時,隨著環境的改善,沿線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將得到提高,成為盤活經濟的引擎。據悉,在鐵路街打通的同時,交通布局、附屬設施等的提檔昇級都將同步跟進。目前有關部門正著手規劃建設哈市首條快速公交線(BRT),通過全程無障礙交通設計,大容量地集散乘客,以人流提人氣、人氣帶物流、物流促商貿,凝聚人氣、拉動商機、激活區域經濟。

  景觀美化

  歐陸風情打造全新城市窗口

  『鐵路街打通工程要按照景觀大道標准進行建設,與環境綜合整治和棚戶區改造相結合』,這是市委、市政府針對鐵路街建設提出的要求。因此,鐵路街打通工程指揮部將原有鐵路街規劃拆遷范圍之外、零星剩餘的房屋一並納入該工程統一實施拆遷。

  沿著打通後的鐵路街一路走來,精雕羅馬柱、穹頂樓、街頭小品、雕塑、歐式公交候車廊、歐式燈具造型等充滿歐式風情的景觀元素,不時跳入眼簾;在鐵路街與鐵路線之間,還新建了一道兼具安全隔離和風景美化功能的歐式風格景觀牆;在滿洲裡街與鐵路街交口的三角地,建設了歐式花園,並配套建了一座歐式小品式的公廁。

  工程造價七成用於拆遷

  工程總概算約16億元,征地拆遷費用佔2/3,拆遷量佔全市路改工程總量1/3

  拆遷房屋截彎取直功能一步到位

  起點為哈爾濱火車站、終點為工電路的鐵路街打通工程,在最初設計方案時,沒有設計下穿通達街,而是在清明二道街左轉,這樣就可以避開3棟樓,減少拆遷量。這種設計的弊端是,從通達街至火車站的路段非常窄,路寬僅能達到8米,而且需要拐幾個急彎,這樣一來,車速就不能達到設計水平。

  『無論多難,也要徹底打通鐵路街!』按照市建委決策層的要求,從去年11月份開始,鐵路街打通工程指揮部就開始對擬拆除房屋進行摸底調查。在今年的路改項目中,該工程是涉及征地拆遷戶數最多的一項,共涉及拆除房屋1043戶,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

  鐵路街打通工程還按照景觀大道的標准實施了一步到位的景觀建設。使鐵路街沿線的整體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場地狹小手抬肩扛綁紮數百噸鋼筋

  鐵路街打通工程全長5.68公裡,雖然不是很長,但沿線既有跨越濱綏鐵路的跨線橋,又有跨越西河溝的跨河橋;既有下穿和興路、通達街的地道橋,又有下臥康安橋的U形槽;既有道路拓寬改造工程,又有道路打通工程,橋涵類型多、交通組織難、技術要求高、施工場地小、建設難度大。為完成鐵路街打通工程,需要拓寬哈站至木工街段道路,新建木工街至工電路段道路,新建1座跨越鐵路濱綏線上跨橋和1座西河溝跨河橋,下穿通達街、和興路地道橋2座。

  由於施工場地狹小,大型機械設備無法進入,所有樁柱和頂板鋼筋的綁紮就位全靠200多名建設者手抬肩扛,在十幾天內完成了數百噸鋼筋的綁紮就位,並完成了4750立方米混凝土的澆築。

  半幅施工力保通達街半幅行車

  鐵路街打通工程指揮部指揮解海向記者介紹,鐵路街打通工程需下穿我市南崗區、道裡區兩條重要聯絡乾線通達街、和興路。其中,通達街高峰時段每小時交通流量達2200輛,和興路更是達到1.2萬輛,基本處於飽和狀態,交通作用十分關鍵。

  按照常規施工方法,大面積開挖簡單、經濟、省力,施工難度小。但是采取這種方法,必須將二環路和興路段封閉近兩個月。

  鐵路街打通工程指揮部最終確定了通達街采取箱涵工藝、半幅倒邊施工等方式,7月8日晚順利完成半幅作業,確保了通達街路面半幅交通;並將和興路原箱涵式地道橋設計方案,調整為樁基雙懸臂框構地道橋,樁基部分采取分3批6幅夜間封道鑽樁施工、白天恢復交通方式組織施工,橋面頂板部分采取分幅作業,每幅工期控制在15天之內,避免了箱涵施工需架設戰備梁造成的兩次開挖封道,雖然增加了施工難度,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交通組織的影響。

  遷移管線24小時全程跟蹤現場協調

  在鐵路街打通工程中,由於涉及到的二環路和興路施工區段為建成年限較長的老城區既有道路,作業區地下管線情況異常復雜,其中包括16條1萬伏高壓電纜、1條煤氣管線、2條給水乾線、20條弱電管線和2條部隊軍纜,共計多達40餘條。這些管線必須重新敷設埋管,逐條進行遷移,任何一條管線在遷移過程中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周邊單位和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按照遷移方案,原有的自來水乾線在新建地道橋底部穿越,必須在規劃地道橋兩側各挖1個15米深的頂管坑,在坑底對向頂管對接,施工難度大,工藝要求高,不能出現絲毫偏差,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指揮部的同志們24小時現場跟蹤服務,與施工單位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施工方案,隨時協調現場發生的問題,一次性成功完成了頂管對接;需要遷移的高壓電纜數量多,施工危險性大,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甚至造成大面積停電。電業部門派專人全程跟蹤指導,保護施工,保證了遷移工作的順利進行。

  鐵路街打通工程進展相冊

▲5月3日 濱綏鐵路跨線橋施工打下第一根鑽孔樁。

▲8月8日 濱綏鐵路跨線橋開始吊裝第一片鋼箱梁,寬16米、長424米的橋梁是鐵路街打通工程中橋涵跨度最長的工程。

▲9月8日 鐵路街打通工程中通達街地道橋主體框構施工和道路鋪設基本完成。

▲9月24日 鐵路街哈站至安發橋交通標線劃完。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