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家長『全替』服務催生四肢簡單一代 難適社會發展
2010-10-17 08:01:4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慕海燕 馬曉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訊 一位老師日前發出這樣的感慨:入秋之後,孩子們都穿上了保暖的線衣線褲,出門前家長們都會替孩子把線衣掖在線褲裡面,以圖保暖。可到學校後孩子們只要去一次廁所,就全變樣了,沒有幾個孩子自己能弄明白;現在家長『無所不能』,現在的孩子『所能極少』,家長們的『全替』服務,『催生』了『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一代。專家指出,這種除了學習無所不替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可能在昇學考試中勝出,卻會在生存考試中被淘汰;當下很多父母,一說起孩子,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還能再為孩子做些什麼。也許,我們最需要做的,恰恰是為孩子少做些什麼——

  早上,孩子剛從被窩裡爬出,胡女士就幫女兒穿好襪子,套好絨衣,穿上秋褲。把孩子送到衛生間,坐在馬桶上,胡女士又『飛』進廚房,准備早餐。女兒吃早飯時,胡女士一邊幫孩子梳頭發,一邊還要抽出手來夾兩口菜塞進女兒的嘴裡。吃過早飯,幫著孩子穿上外衣,蹬上皮鞋,背上書包,母女兩一起向學校『飛奔』。晚上,孩子做完作業,胡女士要幫她檢查,錯的用橡皮擦掉,再盯著女兒改正,等女兒上床睡覺了,胡女士還要按照課表幫孩子整理好書包,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准備好放在床頭……胡女士每天的這一套『功課』幾乎是多數媽媽的『必修課』。其實,很多媽媽『功課』的細致程度會比胡女士還要高,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達到了『無所不替』的程度。

  在家長們的全方位服務和照管下,漸漸地,孩子們變成了『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一代人。據有關部門調查,新一代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已呈明顯下降趨勢,能認兩千漢字的小童不會擦桌掃地,邏輯思維能力超強,注意力、觀察力卻欠缺,家長們的『全替』服務已經替沒了孩子的很多能力。

  『全替』家長心聲:

  孩子全心學習,無暇戀戰家務

  『孩子上初二,正是爬坡的時候,就是啥都不讓他乾我感覺時間都不夠用。』小晨媽媽向記者訴苦:『現在的孩子真是挺累,6點多就要起床去上學,放學後還要趕往各個補課點,回到家經常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鍾了。看到孩子累得筋疲力盡,我特別心疼,但沒有辦法,為了考上好高中必須如此。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幫他照顧生活,吃、穿、用都幫他打理好,別讓他在這些方面浪費時間。』大學畢業、在衛生部門做管理工作的小晨媽媽自認為並不是個『慣孩子的』家長,但她強調:『如今的教育環境和風氣,讓我們家長不得不「全替」。孩子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有時間和精力鍛煉做家務?』

  采訪中,很多家長都表達了和小晨媽媽一樣的無奈。對於孩子在家全靠『伺候』,他們覺得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和中學生學習節奏的緊張相比,小學生的時間表相對松一點。但家務勞動被家政工、保姆承擔的家庭越來越多,別說孩子,就連家長們自己做家務、動手的機會都少之又少。秦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她對如今的孩子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現象並不十分擔懮:『家家都是獨生子女,以後家務勞動肯定更多被專業人員分擔,分工會越來越細,生活上應該不用擔心。孩子還是應該在心理上、知識上多做些儲備,鍛煉身體可以選擇體育運動。我覺得不是不重視,而是不用特別重視,會乾什麼乾什麼。真要到了沒人管的那天,肯定就都會乾了,這應該是生存的本能。』

  采訪中,很多家長都表示:並不是不想讓孩子鍛煉做家務、動手的能力,而是沒有時間、客觀條件不允許。

  小學老師感受:

  能力退化已成趨勢,家庭教育兩極分化

  『毫無疑問,現在孩子的自理能力在退化,這是整體趨勢。』從教近二十年的鐵嶺小學劉櫻輝老師說。劉老師說,1993年剛剛參加工作時,她組織自己的學生大掃除,班級裡的窗戶玻璃都是她和學生們一起擦,孩子們擦下面的,老師擦上面的,可是現在擦玻璃這種勞動孩子們已經完全不會做了,都是老師自己完成,老師忙不過來就只能找家長幫忙。劉老師說,家長們也都跟老師表示,『以後學校的勞動需要家長盡管吱聲,別讓孩子乾,孩子不會。』

  據了解,現在在學校裡,老師除了要求學生把書包、文具盒都貼上名字外,每一支鉛筆、每一塊橡皮上也都貼有孩子的名字。這麼做是因為孩子管理自己物品的能力較差,常常會有孩子撿到文具交給老師卻找不到失主,班主任老師的雜物盒裡常常會收集很多的無主文具,這樣貼上名字後就好辦了。劉櫻輝老師告訴記者,現在的家長『替』孩子做的太多了,舉個小例子:入秋之後,孩子們都穿上了保暖的線衣線褲,家長們都會替孩子把線衣掖在線褲裡面,這種傳統的穿法很適合北方秋冬。可是在學校裡孩子們只要去一次廁所,就全變樣了,沒有幾個孩子自己能弄得明白。還有,現在的孩子都不會系鞋帶,家長們索性都回避這個問題,給孩子買不帶鞋帶的鞋穿,很多孩子小學畢業了還不會系鞋帶呢。『冬天到了,孩子們進到教室要脫外衣,等到放學時你會看到有的孩子一手抱著衣服,一手拎著書包,書包口都敞開著,裡面的東西走一路掉一路,就像逃兵一樣。』說起這些,劉老師只能無奈地搖頭。

  據了解,與孩子們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形成對比的是,現在的孩子思維敏捷,有自己的思想,善於並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不同意見,很多孩子剛入小學,可是思想已經很成熟。劉老師說,現在的家庭教育已經全部集中到孩子智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基本生活能力的養成,『兩極分化』已經非常明顯。

  孩子太忙沒時間鍛煉生活能力的觀點,劉老師並不贊同。她認為如今的家庭教育已經過於『功利』了,家長們有時間帶著孩子奔赴各種文化課補習班,有時間培養孩子琴棋書畫等各種特長,卻偏偏沒有時間讓孩子學會這些本該成為本能的最基本生活技能。這麼做無非就是因為昇學考試不會考掃地,找工作不會考洗衣做飯,只要孩子的頭腦靈活了,手腳完全可以休息,這恰恰是目前家庭教育的誤區,這種情形下培養出的自理能力極差的『天纔』,日後將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發明大王觀點:

  動手影響動腦,手腦並用纔能成功

  孫景文是我市的一位民間發明家,幾十年來不間斷的發明創造讓他擁有研究成果2000餘項、150多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被譽為『民間發明大王』。從2008年開始,孫景文開始致力於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培養。

  在孫老師的實驗室裡,熱愛發明的孩子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動手』,動手做想做的任何事。『我這裡有車床、電焊、鑽頭……各種小工具應有盡有,孩子們來了就先自己動手鑽一鑽,焊一焊,不動手是不可能有任何發明創造的。即便是你的發明與這些車床、電焊沒關系,我同樣要求孩子自己動手做一做。』孫老師說。

  孫老師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一切事情都家長包辦了,連穿衣系鞋帶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有一次,我組織孩子們自己動手做飯,就在我自己家的廚房裡,做出的成品要給爸爸媽媽嘗一嘗。對於自己動手做飯,孩子們的興致是非常高的,他們天天看著父母、爺爺奶奶做飯,可是自己從來沒動過手,燃氣灶不會開,菜不會切,炒菜不知道要放油,煮餃子以為熱水燙一下餃子就可以吃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孩子們身上都體現出來,有一個孩子竟然驚喜地發現,原來煮好的雞蛋殼是硬的,因為他吃的雞蛋都是奶奶扒好了的,他從來不知道雞蛋還有一層硬硬的外皮。』孫景文說:『那次之後,我就給家長們留了個作業,讓你的孩子自己穿衣服、洗臉,自己削鉛筆、收拾書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孫景文老師的弟子們個個都是小發明家,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有發明專利和獲獎證書,孫老師說:『發明,就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缺一不可,不愛動手的孩子是不可能搞出發明創造的。家長的「全替」恰恰替掉的是孩子的這些動手能力。』

  教育專家提醒:

  多想想該為孩子少做些什麼

  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曹高舉接待過很多這樣情況的諮詢,他對此概括:『從心理學上說,溺愛的後果遠比大家了解的嚴重。同時,過於功利的家庭教育也是目前社會的一大弊病。』

  他說,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多數極為寂寞,她們不自覺地訓練孩子過度依靠他們,從而獲得生活上的價值感。有些家庭夫妻關系非常糟糕,或者夫妻離婚,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的環境中,父母其中一方覺得自己沒有完全做好對孩子的工作,為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而深深的內疚。會以傾向於過度滿足孩子和過分溺愛孩子來抵消自己內心的負疚感和負罪感。本質上,溺愛其實是父母滿足自己童年未曾滿足的心理需求。

  父母錯誤地承攬孩子所有的問題和責任,使孩子沒有機會感受失敗的痛苦,不僅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孩子很難真正地在心理上獲得成長和成熟。因為,一個人的成長,不是轉瞬之間的心理變化,不是僅僅憑借父母對孩子說『今天是你的十八歲生日,你已經是成人了』,孩子就能變得充分成熟。孩子需要在歷練中成長,在磨煉中成熟。

  對於很多家長提出的課業重的原因,他分析:一方面確實是應試教育催生的一種結果,但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父母過分體貼孩子的需求,不忍心孩子過分的承受課業的重壓。其實壓力是一個人奮進的動力之源,適度的壓力能讓一個人表現的更優秀和更出眾,如果沒有壓力,一個人或許不會有過大的成就。父母過分擔懮孩子壓力,會讓孩子日趨成為草莓族和啃老族。過分功利的家庭教育,孩子會比較浮躁,關注短期的收益,忽視了孩子身心健康和未來的發展,這是一種過於短視的教育模式。比如,過分功利,過分保護,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下降,獨立能力的發展受到影響,習慣於依賴別人,在未來的職業發展很難獲得卓越的成就。長此以往,孩子缺乏生活常識、社交技能。過度保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培養的『草莓族』隨處可見,他們外表光鮮亮麗,內在承受能力不足,一碰就爛,一壓就扁。如果把孩子終日呵護在『卵翼』下,最終只能如恐龍一樣,當冰河期到來時,環境發生了變化,難以逃脫滅絕的命運。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