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百年老牆裡的『商魂』 中華巴洛克與百年老胡同
2010-10-19 11:17:2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雷 王辛娜 朱曉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仁和永
老鼎豐
張包鋪
松光影院

  東北網10月19日訊 在『中華巴洛克』二期改造工程中修復、保護其重要建築價值的同時,其所承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同樣不容忽視:中華巴洛克記錄了這座城市在上世紀初期民族商人的繁衍生息的點點滴滴……僅此,這些建築就有永生的權利。

  記者翻閱市城市規劃局《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時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十九世紀末,在現在道外南頭道街一帶,一些商號陸續開張,到20世紀初已顯現商業中心的雛形。一批精明乾練的民族工商業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開商鋪,辦實業,於是,就有了『中華巴洛克』的建築群落。帶著對這些哈埠商業『鼻祖』的好奇,記者走進了『中華巴洛克』,拂去百年的浮塵、傾聽『歷史』的講述……

  『范記永』和『永記范』

  鍾華是現在東萊街68號『范記永』餃子館的老板,從1912年至今,這家老字號已迎來送往了它的6、7位老板。

  鍾華告訴記者,『「范記永」是遼寧海城人范先庚1912年闖關東到哈爾濱後創立的,范老先生只有女兒,本著「傳兒不傳女」的規矩,范老先生將調餡兒等手藝傳給了跑堂伙計汪鳳魁。』范老先生去世後,汪鳳魁為了銘記師傅待己如子、傳授手藝的大恩大德,將『范記獨一處』改名為『范記永』。90多年來,『范記永』幾易店面,從最初的天一街(現已沒有此街路)搬至張包胡同再到北三道街,直到現在的東萊街,『范記永』現在的位置和最初的店鋪位置僅隔300多米遠。『看來這就是緣分啊,「范記永」離不開這塊地兒啊!』鍾華念叨著。

  『老鼎豐』的百年土標准

  老鼎豐廠長徐玉鐸告訴記者,相傳在兩百多年前,清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古城紹興品嘗了當地一家果醬鋪的南味點心,覺得風味獨特,清香味美,便欣然提筆欽賜『老鼎豐』三個字。自那以後,『老鼎豐』點心便以『南味正宗名點』的身份傳遍了大江南北。1911年,紹興人王阿大、許欣庭闖關東來到松花江邊,合伙辦起一個糕點作坊,哈爾濱『老鼎豐南味點心貨棧』便在今天的靖宇街開張了。

  徐玉鐸說,老鼎豐一直遵循著一條『土標准』:自己敢吃、敢給自己的孩子吃的東西纔能對外賣。投入原料的產地輕易不變,每年按季節派專人外出采購。把剩月餅毀成餡重新利用的事永遠不會發生。


 

  大羅新敢與『洋行』叫板

  在『同記』古玩城五樓,年逾七旬、致力於北方民俗文化研究的專家江凡老先生給記者講述了武百祥和『大羅新』的故事:當年,武百祥在秋林洋行看到『洋人』排隊搶購英式鼠皮帽,便派專人去上海購進了一套制帽機器。第二年,提早派人去各地收購各種皮貨。秋分剛過,『仝記』自產的鼠皮帽率先擺上櫃臺,與來自萬裡之外的歐式鼠皮帽並無二致。江凡頗為自豪地說:『當時,秋林「洋行」也不得不對武百祥另眼看待。』

  江凡告訴記者,1919年,秋林洋行道裡分行建成營業,武百祥便立即在北大街上建起了傅家甸最宏偉的商業大樓。這棟可與秋林洋行媲美的宏偉建築富麗堂皇、十分敞亮,直貫三四樓的大門臉,赫然豎立著七個金色大字:大羅新環球貨店。『大羅新』還創下一項哈爾濱之最:『直通各個樓層的電梯』。以致於當時還流傳出一段順口溜:『到了哈爾濱,必去大羅新,電梯送上樓,滿眼西洋景。』

  『商魂』永駐

  作為哈爾濱商業的起源地,老鼎豐、大羅新、范記永,也包括用誠信打動顧客,贏得名號的『老仁義』……這些百年老店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並流傳至今,就是因為深駐其中的『商魂』:誠信經營、勇於創新。『中華巴洛克』的改造絕不僅是停留在建築物的保護、修復層面。挖掘並發揚繼承深藏在建築物百年歷史中的『靈魂』,纔是『中華巴洛克』能否永生的關鍵所在。

  在中華巴洛克二期改造范圍之內的3條老胡同—————『染坊胡同』、『仁義巷』和『新市巷』位於靖宇街以南,年齡都在百歲以上。二期改造工程中,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將原有建築拆除,在該區域內建地下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建成後,進行地上部分的施工,將在原位置進行復建,恢復老胡同的原始風貌。

  『中華巴洛克』與百年胡同

  家電修理工的1萬張照片

  提起張樹波,很多市民並不知道,但說到『道臺府』,幾乎就是無人不知了。張樹波就是『道臺府』的發現者之一。乾了20年家電修理,他結識了一批『老道外』,大家一起聊老故事,拍老建築……20年間,他留下了1萬餘張珍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照片。

  他告訴記者,中華巴洛克裡傳統宅院的特色就是『前店後廠』或『上住下店』的商住混合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新市巷、仁義巷和染坊胡同。『當年的新市巷基本上都是帽鋪,而仁義巷幾乎都是做鞋的,在古舊的閘板窗上,當年的老字號依稀可辨。染坊胡同則是做成衣的,長袍馬褂似乎還掛在窗子的後面……』張樹波動情地說。

  『染坊胡同』的由來

  北方民俗專家江凡告訴記者,道外的胡同多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起初是個小雜院兒,前後都空落落的。後來,在這塊空地上,棚廈、作坊一個挨一個地建起來了,中間擠出了一個小小的過道。天長日久,走的人多了,小水泡被踩平了,胡同裡的居民一齊動手,泥水路變成了平展的煤渣路。再過幾年,兩旁又不知不覺地多了幾幢小樓,家裡也裝上了自來水,住在這裡的人多了,胡同也就形成了。

  江凡問記者是否知道『啞巴胡同』,記者搖搖頭,他說,其實『啞巴胡同』就是『染坊胡同』的曾用名。在染坊胡同還沒有拆除前,記者曾來此踏訪。長約300米的『染坊胡同』是老道外胡同中最長的一條。盡管胡同內的老房屋由於年久失修,牆體已有裂縫和塌陷,但牆面上斑駁鑲字的牌匾、老房子上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風格,依然能讓人聯想到當年的繁華。

  江凡告訴記者,在上世紀初,先後有幾家染印廠在這條胡同裡『安家』,後來多達10多家,胡同也因此得名『染坊胡同』,當時的染房胡同一帶是哈爾濱的商業聚集區,經商的不僅有中國人,還有俄國人、日本人和美國人。上世紀八十年代,染坊胡同還自發搞起了馬路市場,擺起了鞋攤,染坊胡同也愈加繁榮。『那時候,一些人天不亮就扛著折疊床、推著三輪車來佔地方擺攤。從胡同口往東長長一溜都是攤位。』上世紀九十年代,鞋業市場搬遷後,染坊胡同變成了燒烤店紮堆的地方,『當時這裡的烤熟筋全哈爾濱有名。』

  『我家就在胡同深處』

  在新市巷口,記者看到幾位老大爺正在聊天曬太陽,其中,70多歲的劉福海大爺在此次二期改造搬遷後,將離開這條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小巷,『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隨父親來到這裡,全家靠父親做皮帽子的生意為生。房子既是工廠也是商鋪。』正是張樹波所說的『前店後廠和前店後宅』。

  『我從小跟著父親到大慶去進皮子。皮子剛進回來太硬,要先把皮子進行軟化處理,再做帽坯。做一頂帽子要四五天,有時一批帽子還沒做好,就已經被預訂出去。』劉大爺沈浸在幸福的回憶中,『當時巷子裡生意極好,最熱鬧的時候人都進不去,各家商販就在南頭道街擺起攤床,生意可火了……』

  特色老字號一覽表

  -商業 哈四百、興大興超市(現)、大羅新古舊藏品市場、哈爾濱文化用品商店、仁和永、同記商場、老鼎豐、中西醫結合醫院(現)、老天利刀剪商店*、厚德府*、永發和*

  -餐飲 張包鋪、紅光混沌館、春香雞館、紅燜北京鴨、德順樓老太太骨棒、紅江包子鋪、狗不理、老都一處、東來順、北山酒館、新春小吃、北三李氏蘸醬、南三石鍋烤肉、富強大骨棒、正陽樓、范記永餃子館、張飛扒肉、武剛扒肉、國營更新飯店、南七老麻辣面館、榮華炸雞店、張記老湯蒸餃、老仁義、三八飯店*

  -醫藥醫療陳氏接骨、世一堂、人民同泰藥店(原泰華西藥房)、哈爾濱第八醫院、純化醫院

  -服務 三友照相館、靖宇典當行、亨達利、亨得利、溫泉浴池、新疆浴池、范記永浴池、哈爾濱第一浴池*

  -文化 哈爾濱京劇院、省評劇院、紅星大戲院、松光影院

  注:性質以老字號原商業性質為准、帶『*』為已消失的老字號。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