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將清理城市地下『血管』 新政消除馬路拉鎖
2010-10-21 11:25:28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魏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1日訊 還記得道路被挖開的景象:今天下水管維修,明天通訊光纜鋪設;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遍地泥漿……今年起,哈爾濱市將逐步展開一場清理城市地下『血管』的革命,類似《越獄》男主角邁克借以逃生的龐大地下管溝系統正逐步建設,在哈爾濱市未來的規劃中,對道路進行反復『開膛破肚』,佔道堵路的管線工程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一條條『共同溝』靜靜安伏在市民腳下。

  地下管線 多災多難

  日前的一個下午,安埠物業公司在果園星城C區拆換熱網管線,其委派的施工隊圖省事,臨時僱用大型挖溝機,將熱網管道下側一根次高壓煤氣管挖破。剎那間,噴射而出的燃氣在小區裡四處彌漫。據悉,當天果園星城共疏散居民3000戶,是近年來涉及人數最多的一次燃氣事故。

  而另一家管線單位『施工不當』,造成民生路與中民街街口一處管徑為1.2米的供水乾線斷裂,使哈開發區南崗集中區、省政府一帶大面積停水,香坊區、原太平區水壓降低,最後供水公司用了一周時間纔修復。

  據哈爾濱電業局電纜工區負責人介紹,前年因施工造成該局地下電纜斷裂等損傷共12起。以去年7月份發生在恆山路與珠江路交叉口的一起事故為例,電業局事先已將電纜路徑提供給施工單位,並提醒施工隊先人工把電纜挖出來再施工。可施工人員還是啟用了推土機,結果將電纜挖斷,事故造成周邊范圍內居民和商服單位停電兩個多小時。

  事故損失難以估量

  以燃氣管線事故為例,據哈爾濱中慶燃氣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在近幾年挖斷燃氣管線事故的統計中,八成以上是違規施工造成的。2005年至2008年,哈爾濱市每年管道被挖斷的次數依次為25次、19次、16次、14次。其中,每年6月至10月(即施工高峰期)是燃氣管線挖斷事故的頻發期。

  以2008年為例,哈爾濱市燃氣管道被挖斷流失掉的燃氣(按天然氣計算)在50萬立方米以上,按照哈爾濱人均使用燃氣標准計算,一個三口之家每個月使用天然氣15立方米,每年由管道挖斷後泄漏的天然氣,夠這樣的5500戶家庭使用半年。

  據估算,哈爾濱市每年因挖斷燃氣管線造成燃氣泄漏,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萬元。而搶修事故需要開挖道面、損壞管線維修或更換、人員疏散等間接經濟損失,至少200萬元以上。至於其他領域如供水、供電、供熱等管線挖斷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地下管線檔案缺失

  記者昨日從市建委管線遷移部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各種地下管線配套設施的種類和規模不斷增多,原有的管線信息錄入方式和檔案管理方法已無法滿足當前地下管線管理的需要,地下管線檔案缺失、管線實際建設位置與信息錄入位置不符等原因,導致哈爾濱市地下管線信息不准,挖斷事故頻發。

  以省政府區域為例,指揮部在該區域進行地下管線遷移時發現,這裡的地下管線盤根錯節,許多管線還是建國前的,再加上供水、排水、燃氣、供熱等各種光纜和電纜,而且這些管線埋設深淺不一、縱橫交錯,即便拿著管線設計線路圖,也不知道它能走到哪兒,遷移工作非常困難。有一次,施工人員挖開一個12米長的路面,裡面就有14道障礙,管線多得讓人頭疼,幾乎每十幾平方米的地下,就有十根左右的管線,各種管線重疊交錯,給施工帶來不小難度。

  據市建委路改指揮部的施工人員介紹,今年的路改工程有一個路段地下兩根總管交叉,長5米的施工段預計一天可以完成,可實際卻用了4天。另外,管線圖與實際有出入的情況也經常存在,施工人員即使按圖施工,也會挖斷管線。比如,管線圖上畫的管道路線呈直角,實際可能不是直角。一些地下管線的資料並不齊全,只是地下主管有圖紙,通向各個方向的支管並沒有圖,一開挖也會挖斷管線。有些地下管線埋設後通過填土,使之處於壓力平衡狀態,一旦在旁邊開挖,在少了土的側壓力情況下,也會出現爆管。還有一些地下管線因年久老化,即使施工時不直接碰到,旁邊施工產生的擾力也會導致爆管。

  野蠻施工易發事故

  據市建委路改指揮部的施工人員介紹,管線斷裂、爆管、挖斷管線這些情況,很多時候是野蠻施工的結果。施工中為避免挖斷地下管線,按照有關規定,管線分布區『不得動用機械鏟、空氣錘等機械設備,不得壓擠、碰撞燃氣設施』。同時要注意,不但不能簡單動用挖掘機,即使人工開挖,也不能走直線,只有按蛇形曲線來開挖,通過人工掏土避開管線。而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施工單位在工期緊的情況下,嫌用鐵鍬人工挖速度太慢,很多施工隊就直接上推土機和挖溝機,或是挖掘過程中頻頻動用挖掘機械,結果一不小心就挖斷了地下管線。


 

  新政消除馬路拉鎖

  按照過去的方式,地下管線都是直接埋在道路下面的,管線出了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路面挖開纔能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從而進行維修,導致道路反復『開膛破肚』,這些佔道堵路的管線工程事故頻發,不僅帶來經濟損失,而且乾擾路面交通。

  本月20日,哈爾濱市頒布施行的《哈爾濱市地下管線管理暫行辦法》啟動了『共同溝』建設,哈爾濱市還將統籌建立地下管線地理信息平臺,今後只要鼠標一點,地下管線將一目了然。

  所謂『共同溝』,是指在地下挖掘隧道,將原本均為單獨埋設的水、電、氣等各類市政管線集中放置在一條地下隧道裡,同時隧道裡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的通道。整個管網建成以後,每隔一段距離留有一個操作井,管線安裝、檢修、故障排除等工作全部在隧道內部進行,與地面毫不乾擾,有望從根本上杜絕『馬路拉鎖』。

  『共同溝』建設根據不同管線特點,采取『先深後淺』即:先施工排水、給水、供暖等埋深較深管線,再施工電力、通訊等埋深較淺管線,以保證先期施工已鋪設管線安全;『先粗後細』即:先施工大型排水、給水等管徑較大管線,後施工電力、通訊、燃氣等管徑較小管線,以保證合理和充分利用道路地下資源,避免小管線佔據大線位。

  如此一來,地下的各類線路統一裝入一條管線中,節約道路地下空間近50%,將開挖次數減少九成。

  哈爾濱市管網動『大手術』

  在哈爾濱市今年啟動的151條路改工程中,城市管網也同時動了一次『大手術』,市建委在新建道路的同時,遷移各類管線近2000條,新鋪設管線1000餘條,對73條街路實施雨污分流管線建設,對46條道路上的電力設施實施電纜化改造,清除電杆483基,遷移變臺76座,遷移電塔6基,落地敷設架空線路近32公裡,同步建設弱電共同溝24公裡。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