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訊 穿著名牌服裝,錢包裡揣著大把鈔票,泡網吧、玩游戲、大把花錢……這不是電視裡的橋段,而是一些中小學生的縮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時下,一些家庭富裕的孩子手裡的零花錢多了,身上的名牌服裝也多了,校園裡出現了學生『款爺』一族。他們拿著父母給的零花錢互相攀比,突擊消費。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很多教育人士的關注。
出手闊綽:學生『款爺』校園炫富
幾天前,哈爾濱市南崗區某重點中學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小剛(化名)因外語考試成績進步明顯而獲得大款爸爸的一萬元現金獎勵,這位12歲的男孩立刻邀請七八個要好的同學在網吧連玩了3天,餓了就去買各種小食品或者要肯德基、麥當勞的外賣,渴了直接在網吧點高檔飲品,還花3700多元購置了一部高檔手機,3天半的時間共花掉了7000多元現金。家長得知後十分後悔:『以後不能再用金錢作為主要獎勵手段了。』
據悉,這種學生『炫富』的現象在不少學校都時有發生。道裡區某重點小學5年級的一位班主任王老師介紹,班級裡有幾個孩子的家庭條件特別好,經常在班級裡斗富,其中小強(化名)的家庭條件最好,父親每天給他100元的零花錢,其他費用另算。小強經常花錢買小食品、飲料、游戲幣等送同學,每天還花錢僱同學替自己寫作業,有時還拿錢讓別的同學給自己買飲料,而後把剩下的錢作為支付同學跑腿的小費。
采訪中,一些老師紛紛指出:每天放學時,學校周圍都停滿了家長接孩子的私家車,有的同學趾高氣揚,因為他們的爸媽開的是奔馳、寶馬等高檔名車;而沒有車接的同學就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似乎矮人一截。還有的家長是開夏利等普通車來接孩子的,這些孩子大都告訴家長盡量把車停得離學校大門遠些,怕別的同學看到後笑話。一位班主任總結,班級裡70%以上的孩子都有手機,家長也不限制話費,孩子們經常用手機上網玩游戲、用QQ聊天、互發『段子』,她也曾經多次制止學生在校園內開機,但效果不理想。
『拜金』味濃:過生日『隨禮』檢驗面子
南崗區某小學四年級班主任吳老師分析:班上的孩子在金錢的認識上存在著誤區。有些孩子拜金心理較重,認為有錢就理直氣壯,沒錢就『英雄氣短』。有錢的孩子經常指使一些同學代替自己掃除,或者為自己寫作業等,而後給他們買小食品,或者給2元到10元不等的小費。許多同學還願意為這些大款孩子『效力』,羡慕他們有錢。
采訪中,一些老師都提到,目前學生過生日的風氣很盛,而且越來越偏離簡單的生日祝福。大部分學生過生日一定要請客吃飯,請不起同學吃飯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孩子之間的賀禮是雙層蛋糕、進口化妝品、名牌運動包或鞋子。還有些孩子把自己過生日時來祝賀的同學多少、禮物輕重作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標准,送賀禮的學生則把送禮視為『感情投資』,希望自己過生日時得到更多的回報。社會上的吃喝玩樂風也刮進了校園,請吃喝、看電影、唱歌、玩游戲,請一次客少則五六十元,多則數百元。
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這種銅臭波及校園、殃及學生的現象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警惕。
退休教師王亞姝指出,這些都不利於學生成長、發展,因為學校不是商場,學生不是商人,追逐金錢或炫耀金錢都會扭曲學生之間的純真友誼,是對金錢的誤讀。
長期從事社會問題研究的黑龍江大學哲學院教授曲文勇指出: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如數滿足,結果往往是害了孩子。『貫子如殺子』就是這個道理。家庭條件好的家長也要嚴格要求孩子,堅決杜絕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的習慣,讓孩子懂得財富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
專家提醒:社會要傳播健康金錢觀
采訪中,不少教育界人士都不約而同對這一現象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呼吁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共同來擔負起責任,多角度、多途徑促使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學生正確看待金錢。
一些學者提出:應把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納入學校的教學大綱,堅持素質教育和以德為本,全面提昇學生的各項素質,尤其是德育教育。
其次,通過建立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正確看待金錢。曲文勇介紹,英國的伊頓公學是英國當今最為著名的貴族中學。但是這所貴族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卻是非常嚴格的。每天學生都要洗冷水澡,早晨要晨跑,作息時間也非常嚴格。許多富家子弟也都是在這裡經過艱苦訓練和嚴格的考核纔完成學業的。而伊頓公學每年250名左右的畢業生中,有70餘名進入牛津、劍橋,70%的畢業生進入世界名校。相比之下,中國許多家長缺乏的就是對孩子的歷練教育和苦難教育,過於安逸的生活會使人喪失斗志和失去前進的動力。
而且,社會各界也要積極營造出正確的價值觀,呼吁和鼓勵孩子摒棄金錢至上的觀念。金錢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取決於人們的金錢觀。專家認為比較健康的金錢觀應該是:第一,要做金錢的主人,不做金錢的奴隸;第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第三,把金錢用成『善款』,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概括起來說,有錢固然是重要的,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