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專家調查顯示長期各種壓力致自殺者漸趨年輕化
2010-10-26 10:32:5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楊曉寧 宮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6日訊 近日,一組關於中國人自殺的調查數字,讓『中國式自殺』成網絡熱詞。記者從哈爾濱市心理學會了解到,這裡每年要接待1000多人次諮詢,其中有近40%的諮詢者的問題與自殺有關。哈爾濱市心理學專家結合多年研究成果發出警示:大多數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要關注身邊四類自殺高危人群,讓只有一次的生命堅強起來。

  近四成心理諮詢者有自殺傾向

  近幾年,市心理學會每年都要接待千餘人次的諮詢者,其中有近40%的人所諮詢的問題都與自殺有關。會長王超說,這些人可以被認為有自殺傾向,他們多以40歲左右的成功人士和大學生居多,通常都是經歷過親近的人自殺身亡、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等大事件。

  據了解,目前自殺已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中國每年超過28.7萬人死於自殺,自殺率為十萬分之二十三,屬於高自殺率的國家。哈爾濱醫科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楊艷傑教授專門開展過對自殺的研究。據她介紹,自殺並不是單純一件事情就可以引發的,而是多方面助長自殺的因素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最終由一件事讓自殺者『扣動扳機』。這些人往往更多期待得到關注,但他們周圍的社會支持系統並不理想,親人、朋友、同事之間往往溝通不足甚至存在障礙,在長期得不到傾訴、產生不良念頭時也沒有人及時乾預和化解時,這些人就選擇了自殺。

  百名青少年中九人曾起自殺念

  調查表明,在15-34歲的青壯年人群中,自殺已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對哈爾濱市5240名年齡在18至24歲的青少年進行過自殺意念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其中有9.1%的人曾經有過自殺意念,1%的人有自殺未遂行為;有抑郁癥狀者佔到11.7%,中重度抑郁比例則高達51.8%。

  據楊艷傑教授介紹,在世界各國,16至23歲的青少年都屬於預防自殺的重點人群,這是因為他們正處於心理學分期中的『青春期後』和『假成人期』階段。這個群體從小缺乏挫折教育,對待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目標和自我要求也相對較高,在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就業、情感等壓力時,常常會產生焦慮情緒和負罪感,一時無法排解,就會首先想到用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

  部分有人格障礙的人有自殺潛質

  『除抑郁癥、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和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普通人是自殺的高危人群外,其實在我們身邊有相當一部分有人格障礙的人,也有自殺「潛質」。』楊艷傑教授說,這類人格障礙人群包括偏執性、攻擊性、強迫性、焦慮性、依賴性等多種類型,如有的人本性衝動喜歡用極端行為解決問題,有的人性格內向但隱藏著激情性的、毀滅性的心理,遇事容易情緒化,缺乏理智和冷靜分析或者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以及像通常所說的某人一根筋不聽勸、有暴力傾向、難相處、怪異等等,其實都是一種潛在的人格障礙,屬自殺高危人群。

  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尚無官方成立的心理危機乾預機構。哈爾濱曲偉傑心理學校校長曲偉傑建議說,自殺的核心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出現問題,因此,人們要在社會支持系統不理想的情況下學會自我調節、有意識的增強抵御挫折的能力。生命只有一次,如出現自殺傾向,一定要主動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