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9日訊 偏僻山嶺驚現侵華日軍12處遺留秘堡,其保衛目標一直成疑。9月15日,新晚報報刊發《阿城亞溝發現12處侵華日軍遺留秘堡》一文後,引起省軍區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連日來,由省軍區新聞中心、省軍區《北疆子弟兵》欄目組和亞溝鎮人民武裝部等組成的聯合踏查團,通過對砬子溝水庫一帶實地踏查,以及對當年參與軍火庫修建的勞工進行尋訪,終於獲得驚人發現———12處遺留秘堡保衛的神秘軍火庫『長眠』在砬子溝水庫下面。
實地踏查地堡保衛目標撲朔迷離
據省軍區新聞中心編導阮航介紹,踏查組循線索來到亞溝鎮砬子溝水庫,從資料記載中了解到,日軍侵華時期,阿城作為哈爾濱東南門戶是日軍重兵把守的戰略要地,亞溝鎮地勢險要,駐紮了相當數量的日軍。在砬子溝一帶,有關日軍軍火庫一事傳言不少,但准確位置始終難以確定。
通過對12處地堡遺址實地觀察,亞溝鎮人民武裝部的專家分析認為,12處地堡均有通風孔但沒有射擊孔和觀察瞭望設施,應為屯兵把守所用,屬於防守型戰略工事。地堡內應可駐守一個加強連的兵力,而且兩兩呼應,組成嚴密火力網。這樣的工事群守在這條並不起眼的山間通道旁,其後必然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目標———傳說中的日軍軍火庫。由此判斷,軍火庫很可能就在水庫後的山中。
據了解,由於沒有關於神秘軍火庫的記載,踏查組決定深入山中尋找。踏查組分析認為,地堡群不會離所護衛的重要軍事設施太遠,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方圓1公裡。經過幾個小時的連續搜尋,踏查組穿越樹林、山嶺,甚至進入高草叢中,依然沒有新發現,踏查工作一度無法繼續。
勞工指證軍火秘庫背後塵封屠殺
地堡指示著所守衛目標的重要程度,傳說中的神秘軍火庫卻始終難覓蹤影。深山苦尋無果後,踏查組決定前往距地堡遺址群最近的亞溝鎮果園村,嘗試找到相關信息的知情人。
在最初的尋訪中,村民們大都久聞日軍軍火庫的傳言,卻都所知不詳。通過層層查訪,踏查組終於找到一名重要的知情人———84歲的閆鳳岐老人。閆鳳岐是當地唯一健在的當年曾參與軍火庫修建的勞工,開口便道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秘密———日軍軍火庫就在水庫下面。
『那些地堡都是我們建的,彈藥庫就在水庫下面,一個庫有三四間房子大,一共20多個庫。』閆鳳岐老人說,當年日軍軍火庫內存放著引火裝置、槍支和彈藥,存量很大。老人還回憶說,當年修好軍火庫後部分勞工被侵華日軍『整死了』。
真相大白錚錚鐵證將建教育基地
據省軍區新聞中心編導阮航介紹,確定日軍軍火庫的位置後,踏查組根據村民及相關資料記載的情況,整理出了當年砬子溝一帶日軍建築的完整位置關系。當年中東鐵路大動脈的重要乾線———如今的綏濱鐵路,曾經有一條支線從砬子溝水庫前不遠處經過,這條支線如今已拆除改建公路,但仍可尋到路基等少量遺跡。這條鐵路當時被日軍控制,大量軍火通過其運輸至砬子溝的軍火庫,軍火庫由12處地堡保衛。1945年,日軍撤離前將軍火庫炸毀以毀滅侵華罪證。1958年,該處遺址被建為水庫,遺址自此『長眠』水庫下。
阮航表示,此次踏查發現的侵華日軍軍火庫遺址和此前發現的12座防御工事遺址,都是當年日軍侵華的錚錚鐵證,時刻提醒著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以此事為題材的專題片本周日18時10分將在黑龍江衛視播出。
昨天,記者從阿城區文物管理所了解到,文保人員將對砬子溝水庫侵華日軍遺址登記在冊,進行保護管理。目前,阿城區相關部門正在加緊籌備將此處遺址群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