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訊 如今,父母替子女張羅對象的越來越多,可為纔幾歲的孩子招個『娃娃親』,卻讓人有點搞不懂。記者近日在網上發現,現在很多親子群裡的父母都成了『親家』,在不少論壇裡,父母都在為各自的小寶貝發征求『配對群養』的帖子,意在給自己的孩子找玩伴。甚至某相親網站還聯合某兒童網站,迎合這些『招親』父母,正式推出了智能娃娃親服務系統。
『娃娃親』成為交友方式
近日,『80後』媽媽馬麗總在琢磨一件事:給3歲的兒子訂門『娃娃親』。看著身邊的朋友大都生的是兒子,她感覺到了作為男孩母親的壓力:『男多女少,這以後找對象該多難啊。』不久前,馬麗加了一個名叫『快樂寶貝』的QQ群,群裡很多媽媽都在給兒子或者女兒找娃娃親。孩子裡面男多女少,甚至有的媽媽讓女兒一女多『嫁』。為了讓孩子們多些玩伴,群裡的媽媽們經常周末帶孩子一起到公園玩,拍拍照。有次正好約在馬麗家附近的公園,於是,馬麗就帶自己的寶貝『赴約』。通過第一次的赴約,馬麗發現,結『娃娃親』的很多家長利用見面加深彼此進一步的了解,見面甚至開玩笑打趣對方,喊對方為『親家』。『男多女少已經成為一個共識,訂娃娃親算不上過度反應,多少有點開玩笑的意思,誰也不會把這種玩笑當真。都是「80後」媽媽,自然共同話題比較多。媽媽們交往的最重要的目的也是給孩子們找個玩伴。』馬麗說。
記者采訪發現,『娃娃親』正在一些三四歲孩子的年輕父母當中流行起來。曉曉與好友相繼懷孕,兩個人約定:如果生下的孩子是同性,就做兄弟或姐妹;如果是異性,就訂『娃娃親』。她們表示,如今年輕人找對象越來越難,她們是多年好友,互相了解,如果孩子能結為夫妻,不但能使兩個家庭親上加親,孩子們的顧慮也少了很多。當然,這只是她們的希望,如果兩個孩子以後就是不喜歡對方,她們也不會強求。但現在她們已經以『親家』相稱了。
付先生和田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2004年,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寶寶,還正好是一兒一女。於是兩家開玩笑的結成了兒女親家。這讓兩家的關系更近了。因為兩家住得比較近,孩子上幼兒園也在一塊,雖然不在一個班,不過兩個孩子幾乎是天天見面。兩家互相幫著接送孩子,周末一塊出去玩,孩子們玩得開心,大人也省心省力。付先生說:『兩家常常開玩笑以「親家」相稱,不過都不會當真的,因為現在每家都是一個孩子,都想讓孩子能有個伴兒一塊玩。不過如果孩子們長大後真的成了,我們也不一定會反對。』
『娃娃親』引發新興商機
『娃娃親』在家長中的流行,讓婚戀網站似乎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記者在一家婚戀網站就看到一則這樣的『七夕娃娃親』火熱速配活動:七夕,原本是成年男女互訴情話的一天,而在剩男剩女泛濫的今天,我們要拒絕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小寶貝的身上,所以刻不容緩,趁著七夕這個日子,所有還在單身的小寶貝們行動起來,作為媽媽的我們替寶貝們大聲喊出對未來兒媳婦(女婿)的愛情宣言吧!速配成功的小兩口將會獲得我們頒發的可愛娃娃親證書一份哦,當然還有超級大紅包,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個七夕稚嫩而感人的愛情吧。
日前,一家育兒網站舉行的85對幼兒的『娃娃親集體婚禮』,也同樣熱鬧非凡。各地的家長們紛紛上傳寶寶的照片,為孩子相親,經過網絡傳情和速配,一對對寶寶終於拿到了『結婚證』。網頁上男女寶寶的合成版結婚照,比起大人們的真實版結婚照毫不遜色,而數以萬計的點擊率,也讓網站大大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當然,參與這一活動的家長,並不真正想給孩子結什麼『娃娃親』,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給孩子找玩伴,並且提高孩子的情商,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
『群養』可嘗試不應渲染
對於『娃娃親』的悄然流行,家長看法不同。一些家長認為這只是拓寬孩子交際面的一種方式,另外一些家長則認為『娃娃親』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專家們普遍認為,『獨二代』們沒有兄弟姐妹陪伴,內心普遍存在孤獨感,這種所謂的『娃娃親』為孩子提供了更多與同齡孩子接觸的機會,鍛煉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此外,這種類似『群養』的辦法,有助於發揮各自家庭的優勢,培養孩子的接受能力及適應能力,也給年輕的家長們提供了一個交流育兒經驗的機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專家們也給家長們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孩子有孩子的成長階段和交友方式,家長們應該給予足夠的空間,不要過多乾預,讓他們自然接觸真實社會,自己從中尋找朋友,成人除了適當的引導外,最好不要刻意參與。讓孩子過早地以性別區分人群,結交男女朋友,以夫妻互稱,不僅容易造成孩子對愛情這一情感的隨意化態度,也容易導致性早熟。其實,提高孩子情商,改善獨生子女內向性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三四個小家庭組成大家庭,孩子之間以兄弟姐妹互稱,不定期聚餐、野營等就是不錯的選擇。群體式游玩交流也會改善孩子怕生的問題,而且幾個家庭聯合培養孩子,也可以緩解現在獨生子女人情觀念淡薄等問題,可以啟發兒童對性別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