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曉光村新村縱橫4條主乾路3000延長米,路基已鋪完;182米深的自來水井已打完,熱、氣、電等配套基礎工程所用管線地糟已砌完,休閑區人工湖已開工建設副本。
沼氣、秸稈固化、現代化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區服務中心等工程完成了設計和選址,達到待建狀態。
整齊的農民書屋。
整齊劃一的大型農機具已經到位。
正在建設中佔地總面積214.21 hm2的新村。
黑龍江新聞網訊 我們采訪的這一天,天高雲淡,視線極好。遠遠地,就能看見公路旁邊一大片黃牆紅頂、布局整齊的村落。
陪同我們采訪的肇東市委宣傳部的小車說,過去的曉光村是由7個零星分布的村屯組成,整體環境不盡人意。『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柴草亂垛,垃圾亂堆,禽畜亂跑,污水亂倒,村民感覺是『有腳無路走』。而現在的這個新村是一處完全異址而建的新農村,通過重新規劃建社區,一方面滿足了村民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和期盼,另一方面也騰出了大量宅基地,為今後發展儲備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我們打量著這個嶄新的村落,再也沒有了泥草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整潔氣派的院落和三橫四縱的水泥石板路。按照『20年不落後』標准規劃設計的肇東市宋站鎮曉光新村,就像是一個梳妝打扮好了的待嫁新娘,裝扮一新,充滿了朝氣和活力。
撤屯並村社區化
『至少領先20年』
走進新村農戶家裡,朝南的客廳裡灑滿了陽光,在地熱取暖的房間裡轉一轉,我們從外面帶來的初冬的寒意很快便消失了。
按照城市化思路建設新農村,曉光村提出了『至少領先20年』的規劃目標。
『領先20年是怎樣的一個概念?』我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肇東市宋站鎮黨委書記王清文告訴記者,在省審計廳的幫扶下,曉光村制定了『堅持一個目標,突出五項規劃設計』的總體規劃。就是以建設省級新農村示范村和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為目標,通過土地整理和泥草房改造,異地新建曉光村,達到生活區和生產區相分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配套,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相和諧。
——住房有規劃。新村佔地總面積214萬平方米,被規劃成住宅區、養殖區、休閑區、種植區四大塊。其中生活區49萬平方米,養殖區29萬平方米,休閑區31萬平方米。新村規劃建設504戶農民住房,其中平房區185棟共350戶,樓房區100棟共154戶。
——基礎設施有規劃。實現道路、給排水、亮化、通訊、電力等設施一步到位,綠地、水面、林地等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統一。
——公共服務設施有規劃。形成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幼兒園、學校、衛生所、休閑娛樂廣場、派出所等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養殖區有規劃。飼養區和生活區分離,建設集榨奶站、畜牧綜合服務中心、污糞處理區於一體的高標准養殖小區。
——新能源、新材料利用有規劃。建築全部采用新型材料,達到節能、環保。利用養殖區糞便,建設大型沼氣站,為新村統一提供炊事用氣;利用秸稈做原料,建設秸稈固化站,配套使用生物質鍋爐統一供熱,從根本上解決柴草垛進村入戶和糞便垃圾問題。
如今,漫步村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撤屯並村社區化後,『至少領先20年』的規劃也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通過改廚、改廁、改圈、改路、改水、改院等配套建設,曾經最讓人頭疼的『髒亂差破』村容村貌,換上了『現代整潔』的新容顏。平整的水泥路通到農戶家門口,乾淨的自來水接到廚房,太陽能、沼氣走進農家小院。『從此,咱們走上了「通暢路」,喝上了「放心水」。』村民劉大爺看著這一片新居所,樂得合不攏嘴。
——建設規范化的衛生所,全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建設敬老院,全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100%……昔日最困擾農民幸福指數的『上學難』、『看病貴』、『保障低』等問題,如今被『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所替代。
——設施齊全的休閑文化廣場,圖書閱覽室,電影放映室,有線電視入戶率、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了100%……昔日『天亮上地、天黑上炕』的泥腿子們,如今『健身有去處,休閑有場地』,和城裡人無二的生活是那樣的愜意。
建設『生態家園』
發展循環經濟
一處托牛所,一塊萬畝規模經營高產攻關田、一個現代化農機作業合作社、一座人工湖、一個釣魚場、一個大型沼氣項目,依托這六個一,建成後的曉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家園』示范村。
在曉光新村,記者看到,該村的生態家園建設也是個『領先20年』的亮點。
曉光村地處鹽鹼灘,一直是牧業經濟佔據較大的比重,幾乎家家都養奶牛。過去,奶農們普遍沿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效益不高利潤微薄,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而且由於奶牛散養,村子裡糞便滿地無處下腳,髒亂差的環境難以改觀。
『從長遠來看,曉光新村應該推動規模化養殖,降低散養比重,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實現統一管理、集中擠奶等標准化飼養,奶業就會取得實質性進步。』村裡的養牛大戶戚永福,在曉光新村建設新家園之初,提出了這樣的想法。戚永福提出的規模養殖就是曉光新村『生態家園』建設的雛形。
如今,村裡建起了4棟托牛所,所有的奶牛都在這裡『上班』,喂牛的飼料全部換成了高質量的玉米,『托牛所』對奶牛統一進行防疫和飼養管理等。村民體驗著『改變』帶來的甜頭:『養殖場地寬敞,環境也更加利於奶牛生長,賣奶基本不用自己操心。』而過去無法回收的糞便、玉米秸稈經過新村引進的沼氣站的利用,成了『黃金』,給廣大農村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畜禽糞便以及玉米秸稈用來產生沼氣;用沼氣來燒飯、燒熱水,為日光溫室加溫;沼液、沼渣淘出來,將為該村的蔬菜種植園施肥,避免了『黃土搬家』,又減輕了勞動量……該村建設的這個最大的綠色能源項目,將動物、植物、微生物、日光等多個環節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生態農業家園。
『將來,我們的發展重點,就是要以草興畜、以畜促沼、以沼優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草畜廁沼果五位一體生態家園。』
城鄉發展一體化
描繪小康新藍圖
采訪中,我們注意到,重新選址異地而建的曉光新村離著宋站鎮只有2公裡左右的路程。新村選址會不會是有意而為之的『安排』?王清文肯定了記者的想法。
據介紹,由於交通便利,靠近中心鄉鎮,曉光新村誕生之初就被打上了『城鄉一體化』的印記。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使全村1.2萬畝耕地集中規模經營,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輸送到城裡,讓農民成為領薪一族,在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文化素質;而城裡的市民,可以到曉光新村體驗種植、養殖的快樂,促進當地經濟效益比較高的觀光農業的發展。
王清文說,讓城鄉發展產業互補,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新農村建設的慣性思維,積極實施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是讓農民盡快富起來。我們的想法分三步走,一要把農民轉移出來,到城鎮抓收入。讓更多農民到工廠就業增收、到城鎮創業紮根。二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向市場要收入。加強農民合作組織建設,以社區合作、物業合作、土地合作、專業合作、勞務合作等為重點,通過資產增值、土地增效、經營增利,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三要把農民納入進來,靠政策保收入。幫農民住進了樓房,為農民交納了養老保險,讓他們享受與市民一樣的公共服務,逐步推進各種保障制度的城鄉一體化、城鄉全覆蓋。
『3年後,我們要把曉光新村打造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點村、現代化文明示范村。力爭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500元,實現小康水平。』提到曉光新村的未來,王清文信心滿滿。
記者點評
肇東市宋站鎮曉光村是個省級貧困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這裡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僅僅是讓農民搬進新居,而且要讓農民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對未來有信心。我們在這裡采訪時,也清晰地感受到,曉光新村的設計者們,打破新農村建設的慣性思維,立足生態家園建設,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村、發展城鄉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主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和意識明顯增強,農村社區化、鄉村城鎮化、農村發展向城鎮靠攏的態勢已初步形成。
我們相信,一切從『新』、『改頭換面』的曉光新村,新農村建設思路和推進路徑將更加清晰,產業經濟與社會建設的發展將更為協調,必將煥發更加蓬勃、更加旺盛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