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鶴崗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民生工程工作紀實
2010-11-13 08:30:29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洋 劉甡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3日訊 題:民在上,六年如根為民生——鶴崗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民生工程工作紀實

  常懷利民之心,常謀利民之策,常做利民之事,這是鶴崗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准則和執政方略。『群眾企盼的,就是我們要乾的,民在上,民困我幫,民需我做,民呼我應。』一件件惠民實事,一項項惠民措施,一個個惠民制度,讓人切身感受到了『民本鶴崗』建設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如根,紮入深層,讓民享受陽光

  2005年,投資近2億元,完成26件大事實事;

  2006年,投資近3億元,完成30件大事實事;

  2007年,投資12億元,完成51件大事實事;

  2008年,投資23億元,完成75件大事實事;

  2009年,投資80億元,完成120件大事實事;

  ……

  民為重的思想一直在鶴崗市委、市政府的頭腦中紮根,撥一下鶴崗近幾年財政收支的算盤,一邊是政府公務支出逐年『勒緊褲腰帶』直線下降,對自己越來越摳門;一邊是民生領域投入一年一跨越直線上昇,對人民越來越大方,一降一昇之間,體現的是鶴崗市政府與人民之間位置的回歸,猶如植物的根,將自己深埋在地下,讓葉乾享受陽光的溫暖。

  安居:5年完成了8年的任務,沈陷區治理工程項目完成在即,累計建設住宅95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59萬戶。城市棚戶區改造建設住宅75.6萬平方米,農村泥草房改造完成45.6萬平方米建設,購買了1.9萬平方米廉租房,發放租房補貼1570萬元,8900戶特困戶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

  教育:創建6所省級標准化學校、改造10000平方米危房、維修35所學校鍋爐,建設完成中小學活動中心,資助貧困學生9029名。在全省第一個把全部教師納入陽光工資范疇,第一個成立特困大學生助學基金會,定期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資助。設立專項資金,政府出資資助困難家庭的學生上學,建立起了捐資助學、幫困助學的長效機制。

  醫療:在現有區級醫院及二級醫院基礎上轉型建立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已經覆蓋全市。優撫報銷比例由原來的60%提高到70%。惠民醫療機構診治低保患者上萬人次,減免醫藥費支出10餘萬元。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25萬名城鎮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加速推進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達14.86萬人,參合農民資金補助標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00元。開展『健康鶴崗行』、『百千萬衛生惠民工程』以及『婦女、嬰幼兒健康促進工程』,讓城鄉居民得到了更多實惠。

  文化:建成20個社區圖書室、40個農家書屋,開通地面數字電視,實施電影免費放映工程,為城鄉群眾免費放映數字電影1000多場,建設市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在居民社區、休閑廣場新增全民健身路徑100多套,建設1000平方米的市廣播電視演播大廳,15600平方米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市全民健身中心。舉辦中俄界江國際旅游節,激情廣場大家唱等大型群眾文化體育活動500場,參與群眾20餘萬次。

  解困:全省第一個由政府建立六個特殊困難群體專項救助資金,投入資金709萬元,完成了20個整村扶貧開發任務。增發了城市低保補助金,補助標准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提高失業保險補助標准,積極開展社會保險工作,在確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基礎上,及時調整了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待遇,人均漲幅130元,達到歷史新高。


 

  如根,汲取給養,為民抽枝長葉

  2005年—2007年,第一輪三年項目建設年,已竣工投產項目74個,累計完成投資33.7億元,實現利稅2.2億元;

  2008年—至今,第二輪三年項目建設年,已竣工投產項目135個,完成投資81億元,實現利稅23億元

  ……

  務實的血液一直在鶴崗市委、市政府的身體中流淌,以『項目建設』為載體的民生工程,持續提高著城鄉居民經濟收入。猶如植物的根,不斷地吸收著養分,為葉乾抽枝發芽提供後勁和動力。

  致力惠民建項目:鶴崗市充分發揮黑龍江沿岸『綠色走廊』的生態優勢,努力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的生態農業。由於種植業和大米加工業能力較強,產生大量的廢棄稻殼和秸稈,為了搞好廢物利用,鶴崗市大力實施稻殼、秸稈發電項目,陸續投產和在建的國能綏濱生物發電公司秸稈發電,人和米業公司、萬源米業公司稻殼發電等項目,不僅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淨化環境,而且在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工業經濟轉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加強環境整治,大上環保項目,五號水庫水源保護區綜合治理工程、小鶴立河水庫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細鱗河水庫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工程等一大批利民惠民項目正在緊張的建設中。

  致力就業建項目:煤電化工、綠色農牧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使有著『煤城』之稱的鶴崗市實現了從資源的原字號輸出到資源的深加工循環利用,從企業的單打獨斗到環環相連的新興產業鏈集群的匯聚。今年4月,投資16億元的鶴崗寶源焦化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焦炭及循環經濟建設工程項目正式開工。就在同一天,還有10個總投資約20億元的重點產業項目集中開工,300萬噸焦化年產能、30萬噸合成氨項目等,這些項目建成後將新增就業崗位2.2萬個,至少安置就業15000人。

  致力增收建項目:鶴崗市在加大『煤電化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的同時,增加了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建設的戰略目標,把醫藥、化工、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領域的項目建設作為重點,充分利用這些項目的建設周期短、見效時間快的優勢,使之成為支持鶴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作為提昇整體經濟競爭力,加快城市發展,經濟轉型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的支柱。


 

  如根,廣闢福地,惠民笑逐顏開

  2005年開始,以『實事工程』為載體,解決人民群眾的燃眉之急;

  2007年開始,以『項目民生』為載體,增加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

  2010年開始,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濱水森林城市』為載體,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

  以民為本的實踐在鶴崗市委、市政府的執政過程中始終貫穿,不斷昇華,堅持用科學發展、快速發展、和諧發展的『交響曲』,吹奏開百姓如花綻放的笑臉。

  宜居:補充完善了城鄉總體規劃和『五山六水七區』的專項規劃,啟動了『淨水工程』、『暖屋工程』、『環衛工程』、『河道治理工程』,開展了『衛生城』、『旅游城』、『森林城』等城市品牌創建活動,五年投入100多億元,完成了鶴翔廣場、人民廣場、振興廣場等大型市民活動場所建設;完成了城區專業植樹9萬餘株,義務植樹8萬株,造林和封山育林10.4萬畝;啟動了城市污水處理工程,鋪設完成污水處理管線19.3公裡。10條城市主乾道、3萬平方米街巷道路、城市輸變電擴容工程,省級標准化社區等一批重點工程全部交付使用。

  宜業:制定了優勢發展共享政策,在土地、稅收、人纔等方面推行了更加優惠的政策,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派駐服務組跟蹤全程服務,確保及時、順利、高效地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實行『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過程和時間。建立了項目開發建設服務中心、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國有資產運行管理中心等服務組織。搭建了政府融資平臺,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銀行貸款,加快了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的力度,解決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完善了工業園區、人民辦事中心的軟硬件建設,使中化工程集團、遼寧北鋼集團、三精藥業、等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進入鶴崗投資興業。將招商引資與招商引智相結合,鼓勵創新、引導創業、重獎人纔。

  宜游:龍江三峽、興龍峽谷、嘟嚕河濕地、紅松母樹林、金頂山石峰,這些原來對鶴崗人說十分陌生的地方,如今卻成了假日裡老百姓結伴游覽的熱門勝地。近年來,鶴崗市委、市政府依靠自身擁有的大界江、大森林、大平原、大濕地、大礦山等多種旅游資源的優勢,確定了把旅游產業作為支橕鶴崗城市創新轉型、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替代支柱產業來抓的戰略,『爭先建設以界江游為龍頭的北國風光旅游勝地』的成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的重點,借助『鶴崗界江旅游集合區』列入全省『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十大板塊,蘿北名山鎮被確定為全省重點建設的11個旅游城鎮之一,名山島被評為『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景區』之一的契機,積極打造以『兩峽一島』為龍頭,以森林、濕地、邊境風情為支橕,以地域文化為依托的旅游品牌,全力叫響『中俄界江之都,龍江文明之源,生態人文鶴崗』的城市旅游形象。

  今天的鶴崗,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通行大道縱橫交錯,廣場花園綠樹成蔭,居民百姓笑逐顏開,宛如一幅人和、物諧、山青、水秀、地綠、天藍的巨幅畫卷,向人們展示出一座邊境城市的現代風韻。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