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鶴崗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朱清文訪談錄
2010-11-13 08:30:2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推動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 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

鶴崗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朱清文訪談錄

  位於黑龍江畔的鶴崗市是個產煤、產糧、產木材、產石墨的資源型城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資源型城市基本上走的都是『先生產,後生活』的路子,城市建設欠帳較多,城市面貌『髒、亂、差』。然而,記者近日到鶴崗采訪,眼前展現的卻是一幅『林在城中秀、河在城中過、湖在城中臥』環境優美、生產繁榮、人民幸福的城市壯麗畫卷。從煤城到濱水森林城市,這種堪稱『神奇』的變化如何實現?為此,記者專訪了鶴崗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朱清文。

  記者:近年來特別是2007年以來,鶴崗市把城市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突破口,今年又確定了爭取用五年時間把鶴崗建設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的戰略目標。這一決策是如何提出的?

  朱清文:鶴崗是一座有光榮歷史和艱苦創業建設史的城市,在資源開發上有過輝煌的業績,做出過巨大貢獻,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長期處於國內省內欠發達地位,城市建設先天不足。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有過一次城市建設的高潮,為後來的發展建設打下良好基礎。近年來,我們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一方面,以發展經濟特別是發展工業為重點,制定了『兩大基地、六大產業』的發展戰略和思路,以項目建設為載體,連續六年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09年財政收入實現28億元,六年翻了兩番。另一方面,連續五年實施改善民生的實事工程,越來越多地為人民辦好事、實事,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城市建設方面,持續加大投入,解決了許多歷史欠帳。比如,大規模的城市道路建設,特別是街巷道路建設、大規模的治河、大規模的綠化、環衛和文化、體育、廣電、教育、民政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大規模的進行了棚戶區改造,特別是完成了沈陷區100萬平方米的二期治理工程,開工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小鶴立河水庫,謀劃鶴名高速公路、鶴哈城際鐵路、鶴名鐵路等重大項目。

  雖然這些年是鶴崗城市建設史上最快的一個時期,但無論在規模上、檔次上、舉措上都還比較常規,沒有大的突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旅游業迅速興起,資源型城市轉型和轉變發展方式力度的加大,對城市規模、品位、功能、形象、環境、生態等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還有外地競相發展的經驗和作法給了我們新的壓力和啟發。這些都使我們必須要跳出鶴崗,重新審視市情,對我市的建設發展模式進行新思考、新謀劃。在此基礎上,我們研究確定了推動城市建設新高潮,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的發展戰略。它的提出,一是有利於拉動增長、加快發展。在當前國家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的宏觀政策機遇下,啟動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可以拉動和支橕諸多產業發展,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直接拉動GDP增長和財稅收入;二是有利於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城市建設是影響調整和轉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礎條件,搞好城市建設,能夠盡快強化城市功能,優化投資環境,降低創業成本,特別是有利於將旅游業迅速培育成為新興主導產業;三是有利於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載體,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源於城市,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事關民生,建設城市就是造福民生,而且是最大的民生、最根本的民生、最長遠的民生,能夠增強市民的歸屬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建設家鄉、乾事創業的熱情;四是有利於招商引資、集聚人纔。全面提高城市環境容量和質量,創造更優的人居環境,纔能聚集人纔和人氣,聚集資金和技術,聚集一切有利於發展的要素。總之,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從更高層次上推進全市經濟高效優質快速發展和民生更高水平的提昇改善,進而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生機、活力和影響力、競爭力,真正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


 

  記者: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的內涵是什麼?

  朱清文:根據全省實施『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的總體部署,我們科學總結審視鶴崗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不斷昇華發展理念,適時果斷地調整深化了發展思路,提出了『四先四地、兩個一流』的目標任務:搶先建成煤電化能源工業基地,率先建成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爭先建成北國風光特色旅游勝地,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在較短時間內把鶴崗建設成全國煤炭資源型城市中的一流城市和全省一流的濱水森林城市。因此,我們提出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建設,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設施和樓房建設,而是城市綜合建設,包括城市經濟建設、功能建設、生態建設、環境建設、文化建設、素質建設、秩序建設等全方位的建設。

  在這個戰略裡,『宜居、宜業、宜游』是帶有普遍性的基本要求,『濱水森林』是我們的特點和優勢。所謂宜居,是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昇城市環境的容量和質量,努力把鶴崗建設成讓絕大多數普通人生活得更加舒適的城市。所謂宜業,就是適合就業、創業、興業,既要有為本地人提供充分就業和發展的空間和條件,也要有留住外來優秀人纔創業和發展的吸引力,還應具備優秀科研成果轉化、優勢產業轉移的相應條件,努力把鶴崗建設成適宜投資創業的城市。所謂宜游,就是依托我市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少數民族發祥文化、異國風情文化、抗聯、知青、礦山、墾荒等多種特色文化資源匯集在一起的比較優勢,把旅游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努力把鶴崗建成省內、國內及至國際旅游知名勝地。所謂濱水城市,就是城市依水而生,依水發展,我市域內有黑龍江、松花江2條江、112條大小河流、9座水庫,還有濕地,水量充沛,城中城都有多條河流水庫,建設濱水城市的條件得天獨厚。我們已經制定了濱水城市規劃、水源選點規劃等,『以水美城、以水富城』建設工作已經起步。所謂森林城市,我市地處小興安嶺向三江平原過渡地帶,森林面積約77.8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53%,森林覆蓋率達到41.5%,70%是天然林,城中城都有多座山林,大面積的沈陷區、騰空區、廢舊礦區可大規模植樹造林,具備了建設森林城市的自然條件。因此,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的目標可以實現的,這個定位是全面、現實、科學的。

  根據我市的現實條件和發展趨勢,今年年初,我們啟動了以『五山、六水、七區』為重點的各項工程項目。新的七個功能區規劃中,沈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商品房開發、公益事業發展,可將新、老街基主城區迅速建成高水平、現代化、園林森林城區;隨著麓林山、小鶴立河兩個城市新區的規劃建設,將建成濱水靠山的優美濱水森林新城區;新華鎮、團結鎮、鶴北鎮和寶泉嶺將建成現代化衛星城區;在松鶴公園、清源湖、小鶴立河水庫、將軍石阿凌達湖山莊、紅旗林場等山間水邊規劃建設若乾別墅度假區,將是國內省內少有的靚麗城市風景,將極大提昇我市居民生活檔次和對高級游客的吸引力;城市近郊的公園、山莊、垂釣等休閑活動區初具規模,建設空間廣闊;城市近郊一小時路程圈旅游風景區,景點之多、類別之全、檔次之高實屬罕見;再加上三個工業園區支橕全市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這些都將給鶴崗人營造國內省內少有能比的優美城市環境和優良城市生活。可以說,新的城市建設理念、規劃和內容,使鶴崗發展建設前景變得絢麗多姿、峰回路轉、豁然開朗。


 

  記者:鶴崗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辦法來推進落實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戰略?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朱清文:我們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制發了《實施方案》,總的計劃和目標是:從2010年開始實施,力爭實現一年見效,二年變樣,三年換新貌,五年實現目標。按照城市建設總體戰略的安排,我們把各項主要任務納入到政府實施的『十項工程、百件實事』中強力強勢推進,全面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新高潮。在城鄉安居工程建設上,完成了沈陷區二期治理工程100萬平方米住宅,安置居民1.6萬戶;啟動了總投資68.9億元、65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已完成75.6萬平方米,安置居民8000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今年啟動了總投資約為2億元的『八路兩廣場』建設,目前各項工程已經完成或進入收尾階段。在『五湖一河濱水』工程建設上,完善了阿凌達湖、松鶴西湖景區的基礎設施,啟動了天水湖景區改造和清源湖、鶴立湖生態景區建設工程,開工建設了小鶴立河沿岸濱水景觀帶。針對關系民生的突出問題,啟動了『淨水工程』、『暖屋工程』和『環衛工程』,完成了供熱設施改擴建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網二期改造工程,全面改善飲用水水質,兩年來累計完成既有居住建築節能綜合改造建築面積247.4萬平方米。在旅游綜合開發工程中,投資近2億元,建設了『兩峽一島』景區、金頂山龍掌岩石峰景區、嘟嚕河濕地公園、月牙湖北方民族風情園等重點景區建設。特別是在6月下旬,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黑龍江鶴崗國際界江旅游節』,極大地提昇了鶴崗旅游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在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上,投資3.6億元對市區的禾友農藥公司、鑫塔水泥公司進行異地搬遷改造,總投資3億多元的城市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正在建設。積極開展了國家『衛生城』、『旅游城』、『森林城』和『雙擁模范城』等城市品牌創建活動,提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紮實推進了以創建『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為總目標的『三優』文明城市工程,先後開展了冰雪垃圾清理會戰、城市管理月、全民植樹造林等集中行動,提昇城市管理水平,使市容市貌得到較大改觀,同時組織開展了『爭做文明鶴崗人』教育實踐、窗口單位優質服務競賽等活動,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為了提高城市文化內涵,增強乾部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還總結提煉了以『創業發展,包容和諧,競爭圖強,捷徑趕超』為主要內容的鶴崗精神,在文化層面上向先進接軌,從核心競爭力上提昇,打造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良好城市形象。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