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6日訊 前不久,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這一決策,受到伊春上下一致歡迎。因為,5年來的實踐證明,實施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已經成為伊春林區致富一方百姓、保護一方生態、促進一方和諧的必由之路。
奔小康 有了指望
『天保』工程實施後,伊春砍樹越來越少,這使當地原本就已十分貧困的林業職工,一年中有大半年沒活可乾、無錢可賺。林業職工奔小康希望渺茫,一直是該市主要領導的一塊心病,直至2006年,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在伊春啟動,這塊心病纔有了醫治的良藥。
烏馬河林業局林改戶韓祥華原來是烏馬河經營所職工,過去,他一年中只有4個月有活乾,每月工資500多元;剩下的8個月,只好四處打零工,每天賺20多元,全年收入約8500元,一家4口人,度日艱難。2006年開始,他承包經營了8.3公頃國有林地,年年在林間空地栽樹,如今,空地已栽滿栽嚴。今年,他和愛人在林下養雞1000多只、養鵝700多只,純收入約4.5萬元,年增收3.6萬多元。韓祥華告訴記者,明年他將擴大林下雞、鵝的養殖量,前者增加到5000只,後者增加到3000只。
據該市林改辦統計:2006年,全市參與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的6623戶林改戶,共承包經營8萬公頃林地,通過發展種植和養殖業,已實現戶均增收1.75萬元。僅今年,全市林改戶改培五味子20公頃、栽植山參344公頃、栽植文冠果0.5公頃、栽植果樹1.5公頃、栽植堅果林48公頃、栽培蕨菜0.5公頃、栽培袋裝木耳548萬袋、栽培架條木耳8000段、栽培袋裝香菇2萬袋、養豬5375頭、養蜂2258箱、養林蛙610萬只、養牛360頭、養鹿52只、養鵝3500只、養雞3.37萬只。在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林改戶通過大力造林,5年來使林木蓄積比2006年淨增105萬立方米,增值達5.88億元,每個承包經營戶平均增值8.9萬元。
『給職工一片青山,就等於給職工一座金山』。短期,職工可通過發展林下經濟解決吃飯問題;長期,職工可依賴林地的逐年增值奔向小康。
多栽樹 有了動力
由於造林為己,林改戶的造林、護林熱情空前高漲,從過去的『要我造林』逐步向『我要造林』轉變。桃山林業局神樹林場退休教師欒繼田告訴記者,栽活一棵樹,就等於存上一筆錢。2006年,欒繼田聯合幾家親屬,承包經營了58公頃疏林地。至今,他們共造林39.95公頃,栽植落葉松13萬多株。經計算,15年後,林木價值可達464萬元。
該市林改辦的統計結果顯示:2006年至今,5個林改試點林業局的林改戶,共造林1.08萬公頃,是他們所在林業局同期國家投資造林的1.7倍;成活率與保存率均在98%和90%以上,分別比國家投資造林高38%和35%;8萬公頃林地1年產生的生態價值是32萬元,5年為160萬元。
林改戶不僅造林熱情高漲,護林也格外精心。林改試點5年來,林改戶承包經營的8萬公頃林地內,未發生一起林政案件和火情、火警。
責、權、利相統一,解放了林業生產力,有效解決了林業發展中投入難、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等系列問題。林改戶通過自我投入、自我管護,讓林子長了起來,他們得了經濟效益,國家得了生態效益。
包片林 有了工作
『天保』工程實施,木材產量銳減,導致伊春林業職工大量下崗。而林改試點,使得『一人承包,全家就業』,極大緩解了林區就業、再就業壓力。
烏馬河林業局烏馬河經營所副所長陳玉琢告訴記者,林改前,所長辦公室隔三差五就來撥兒職工,鬧著要活乾。林改後,全所269戶職工戶,有了自己的林子,他們開始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林地經營上,至今,全所未發生一起刑事、治安、林政案件,乾群關系也融洽了。
於秀蓮是桃山林業局神樹林場的下崗女工,丈夫張曉剛是該局貯木場的下崗職工。2006年,兩口子聯合兩個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以及父母,承包經營了29.6公頃林地,成立起家庭林場。4家累計收入150萬元。
林改試點5年來,林改戶共實現就業3.31萬人;林改試點前,林改戶承包經營的8萬公頃林地,每公頃年均投入勞力是0.5個,現在則增至14.7個,是試點前的28.4倍。
不僅如此,被納入林改試點的5個林業局,也借林改試點之機,以自身拖欠的職工工資,抵頂承包經營職工的承包費,有效解決了企業歷史欠賬問題。
采訪中,記者也發現一些改革中面臨的難題。為此,伊春呼吁:一要加大森林撫育力度,簡化審批手續;二要擴大林木資產抵押貸款范圍,結合林木生長周期長的特點,延長貸款年限;三要完善林木資產保險制度,特別是森林火災保險制度,建立森林保險新體制、新機制;四要逐步啟動林地承包權和林木所有權內部轉讓程序,為活立木進入市場總結經險、夯實基礎;五要逐步擴大試點面積,放大改革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