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1月25日訊 時值入冬,正值農副產品銷售旺盛時期,隨著各種農副產品的陸續上市,一些不法商販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坑害消費者。
近日,本報接到一些市民打來的電話反映,他們到農貿市場或早晚市場上購買農副產品時,輕信商販的花言巧語,上當受騙。11月22日,市民李劍超給本報打來電話,向記者講述他在路邊購買木耳被騙的經過。本月21日中午,一名中年男子開著電動車在鶴城體育場西側路口銷售東北木耳,每公斤售價20元至25元,而市場價則在30元至50元之間。看價格便宜,再加上商販的極力『忽悠』,李劍超買了2斤。回到家後,他將包裝內的木耳打開浸泡,纔發現所謂純正的東北木耳竟是一種類似食用膠的物質『加工』而成。此時,他纔發現上當受騙。李劍超表示,作為時令蔬菜的木耳,也遭遇了『模仿秀』,有不少人跟他一起也買了這種假木耳,他希望通過本報警示市民購買食品時,切莫貪圖便宜,要細心查驗,小心受騙。
像李劍超一樣受騙的市民還真不少。 11月22日早7時,家住瀏園安居小區的張女士到瀏園早市買菜,看到一推自行車叫賣乾豆腐的男子,『大姐,這乾豆腐是我自己家做的,可好吃了,豆子都是自家種的,沒上任何化肥,不好吃給我送回來,一分錢不要。』張女士仔細看了看,乾豆腐的顏色確實鮮亮,油黃油黃地,看著就有食欲,她毫不猶豫地買了10塊錢的乾豆腐。到家後,放在鍋裡乾豆腐竟然掉色了,變成了一鍋黃湯。等她下樓再去市場找賣乾豆腐的男子,那個男子早已不見蹤影了。對此,市工商局食品科提醒市民,采購食品應盡量在大中型超市、食品商店、大賣場、規范的農產品市場食品銷售點選購食品。不在無證食品攤點或食品攤販處選購食品,不購買有異色異味或來歷不明的食品。如乾豆腐出現掉色,很可能是裡面夾雜了食品添加劑或者色素出現了問題。同時,消費者在選購定型包裝的食品時應注意食品外包裝上標識或者產品說明書,食品的品名、產地、廠名、生產日期、批號、規格、配方或主要成分、食用或者使用方法、生產許可證號、QS標志等標識是否清楚、齊全,外包裝是否整潔,有無破損,是否在保質期限內。如購買瓶裝飲料時除要認真查看食品標簽外,還要仔細觀察瓶內飲料是否出現渾濁、沈淀以及一些來源不明的顆粒物,一旦出現上述問題,不要購買。在選購散裝食品時應注意盛放食品容器的顯著位置或隔離罩上是否有食品的名稱、廠名廠址、配料表、生產日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等標簽標注,特別要注意食品衛生和保質期,否則不要購買。在選購肉制品時,驗看肉制品的檢疫合格證,不采購無檢疫合格證的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