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1月26日訊 無自來水,喝水、用水要用錢買;無暖氣,取暖靠燒炕;無廁所,如廁要走10分鍾,花費5角錢入公廁。房屋東倒西歪,地面到處是潑出來的泔水結成的冰包。這不是電視中的場景,在哈市二環橋下,河鼓街和河梁街交叉處的棚戶區居民就在這種狀態下生活。『我們做夢都盼著拆遷』是這些居民普遍的心聲。
房屋日久失修 居民被迫『遷移』
在哈市河鼓街與河梁街交口處,哈木器廠附近,距二環橋不足10米的人行道上有一處棚戶區。遠遠看去,這裡和周圍的高樓大廈極不協調,低矮的房屋,從遠處看甚至有些東倒西歪。很多房屋的大門上都掛著大鎖頭。其中一家正陽飯店頂頭的『1976』字樣,彰顯著這裡的滄桑。一個小男孩在寫有『危險』字樣的大門下玩耍。個別屋子外面張貼著的招牌顯示著還有人在此居住。
木器社區的童主任說,這片棚戶區修建於1958年,住戶共有30多戶,現在除了七八戶做小買賣的,老住戶只剩下了一對兄弟倆。這片棚戶區由河鼓街和河梁街兩部分組成,橫向的屬於河鼓街,豎向的屬於河梁街。童主任帶著記者去拜訪駐守的兄弟倆,結果吃了個閉門羹,兄弟倆不知道上哪取暖去了。
生活艱難 居民盼拆遷
記者走入一家做冬衣的裁縫鋪,通過兩三米長的狹長過道,走上三四級臺階,就是這家四口人工作生活的地方。記者看到,在十幾平米的房間裡,一鋪炕佔了一半的地方,炕的旁邊支著一張小床,黃女士說,自己和丈夫還有小女兒擠在炕上,大女兒睡在小床上。炕上、小床上,還有旁邊的箱子上都堆滿了黃女士做的衣服、布料等。小床的旁邊是一架縫紉機,黃女士一邊和記者說話,一邊還在縫紉機上忙活著。她說,冬天的時候就靠燒炕取暖,白天燒一次,晚上睡覺的時候再燒一次。盡管如此,黃女士在家裡還是穿著厚厚的棉衣。『天氣再冷些,就燒燒爐子,因為家裡有孩子,燒爐子不太安全,不到非不得已盡量不燒。』
黃女士說,家裡的用水是從對面的浴池裡買來的,每桶5角錢,平常只做飯的話,一天一桶水就夠了,碰上洗洗涮涮的,一天得用好幾桶水。說到如廁問題,黃女士略顯尷尬,『最近的公廁在河清街與達道街交口,要走10分鍾,每次收費5角。』黃女士指著旁邊一沓黑塑料袋說,『冬天冷,我們就用那個,然後再扔掉。』『周圍的鄰居但凡有點辦法的都搬走了,或是租房,或是買房,我們只能住在這裡,大人倒是好對付,關鍵是苦了孩子,我們做夢都盼能早日拆遷。』黃女士感慨地說。
還在經營著一個小倉買店的王先生說,他在這附近租了一個房子,白天來這裡打理小店的生意,晚上就回租住的家裡,『這裡實在太冷了!』
拆遷已上日程 居民有盼頭
記者從哈市道裡區棚改辦獲悉,此處棚戶區如今已經列為2011年拆遷項目之中。此前相關部門已對這裡的房屋進行過調查摸底,按照城市規劃設計總體布局,該地塊將規劃為公共綠地。被拆遷居民需要異地安置,拆遷改造要與其他的地塊捆綁後一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