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大豆要生存須抱團兒:以產業集團化打造國產大豆品牌
2010-11-29 10:08:31 來源:生活報  作者:汪洋 李偉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墾九三分局的大豆儲藏場

  黑龍江新聞網訊 15日至23日,記者歷時9天踏訪我省大豆主產區北安市、嫩江縣和農墾九三分局等十多處場、縣和鄉鎮,深入調查我省的大豆生產種植。松嫩平原的寒地黑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種植出的大豆優質高產。然而,由於大豆產業競爭力不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沒有形成產業合力。致使龍江大豆面臨生存危機。專家建議,整合散戶種植,發展場地合作,降低成本、提高單產,形成規模化種植,讓龍江大豆抱成團兒纔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天時地利 寒地黑土種大豆優質高產

  一杯濃濃的豆漿,驅散了初冬的寒氣。在北安市,記者幾乎每餐都能喝到當地盛產的用非轉基因大豆磨的豆漿。我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他地區,常年大豆種植面積佔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37%至44%,總產量佔全國的38%至46%。2009年我省大豆佔全國大豆產量的46.89%,直接從事大豆種植的農民近1000萬。

  談起北安的大豆,農墾北安管理局副局長王景海如數家珍:北安作為大豆主產區,由於地域和自然優勢,當地產出的非轉基因大豆是全世界最好的。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在大豆的生長期間——特別是開花至結莢鼓粒期,雨水充沛、土壤水分適中、氣候涼爽、光照充足,夏季平均氣溫為21至23℃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有利於大豆脂肪含量的提高。我省7至8月份溫暖多雨、8至9月份日照充足,籽粒形成期間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脂肪的形成與積累,因此,我省大豆脂肪含量在全國最高,是我國最重要的高油大豆產區。同時,我省的小粒豆、高蛋白大豆等特有品種,在我國對外出口貿易中也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談起龍江大豆的優勢,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長劉麗君說,我省幅員遼闊、土地肥沃、雨熱同季,非常適於大豆生長,全省耕地面積1134萬公頃,其中大豆面積300萬至400萬公頃,佔全國大豆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我省大豆的單產雖然低於國際先進國家平均單產水平,但已接近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在國內處先進地位,較全國平均單產高出8.5%。著名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我省大豆主產區,具有發展大豆生產的豐富資源。多年來,大豆一直是我省的傳統作物,同時也是主栽作物和優勢作物。

  技術優勢 大豆科研人員我省佔一半

  在黑龍江,不單單黑土地是適宜大豆生長的『家』,我省還具備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大豆品種研究的科技優勢。

  記者從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獲悉,我省的大豆科研力量很強,從事大豆研究的有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等系統的15個研究所。擁有大豆科研人員150多人,佔全國的50%。先後培育推廣優良大豆品種292個,佔全國大豆品種培育數量的1/3。其中含油21%以上的高油大豆品種23個,最高含量達23.9%;蛋白質含量在45%以上的高蛋白品種9個,最高蛋白質含量達46.4%。

  從2000年開始,我省深入實施良種化工程建設,加大了對大豆專用品種培育和高產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如每年從良種化工程專項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專門用於大豆良種培育和新技術研發,共培育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品系)36個,良種每3年更新一次。

  方式落後 散戶種植無力與國際資本抗衡

  在我省大豆主產區的北安、嫩江等地,大豆是當地農戶種植的最核心的拳頭產品。既有得天獨厚的地源優勢,又有不可替代的科技優勢。那為何我省會從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出口地區之一走到今天的『豆危機』時代?除了外因的影響,我省農戶在種植大豆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16日,北安市副市長玄兆力對記者說,北安市屬耕地面積232萬畝,大豆種植面積佔到70%左右,平均畝產120公斤,與農墾相比至少要低30至40公斤。由於地方農戶都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方式,加上在銷售大豆時,無論是國家糧食儲備還是私人糧販子,都不考慮大豆品種是否優質,一律以普通大豆的價格收購,所以豆農都不願意多花成本種植優質大豆。『即使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再有競爭力,其品質沒有從市場價格上體現出來,就等於沒有進入市場,其價值依然為零。』玄兆力說,因此,農戶在成本投入上盡量放低,選種和施肥的成本較低,造成大豆的單產不高。

  『種大豆是嫩江農戶的一種習慣,加上氣候和地源的優越性使眾多農戶把種大豆當成一種依賴。』嫩江縣副縣長方曉說,然而散戶由於種種原因,單槍匹馬地種植,單產量不高,較其他農作物相比經濟效益逐年下降,導致豆農的積極性銳減。

  22日,省農科院總農藝師劉忠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進口大豆一般實行的都是現代化規模種植,平均每噸成本要比中國散戶大豆低100至200元。進口大豆產業的『齊心』和中國的『分散』形成了鮮明對比。目前看,我省大豆從種植生產到企業加工、流通環節都沒有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利益約束和平衡機制,為各自的利益單打獨斗、無序競爭、相互掣肘,加之進口大豆及外資企業的快速擴張,黑龍江大豆每況愈下也是必然。

  成功借鑒 農場規模化種植推廣合理耕作

  記者在9天的采訪中了解到,與地方農戶散戶種植形成很大差異的是,農場的規模化種植顯然在提高大豆單產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在今年的大豆豐收年中,北安市農戶李金彪每畝大豆的單產不到300斤;而農墾北安管理局建設農場種植大戶劉金發的大豆單產則達到420斤。

  在九三墾區,大豆種植已經由最初的粗放式生產發展為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開墾最初十年平均畝產為79.1斤,最近十年平均畝產為349.7斤,其中2008年平均畝產為403.6斤。目前九三墾區的大豆生產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種植水平。

  農墾九三分局農業局局長李友對記者說,在種植方面,農場一直推廣合理的輪作和耕作制度,實現大豆100%正茬種植,確保大豆生產健康、可持續發展;完善了大豆模式化栽培方式,改善農田水利設施,確保大豆實現高產;另外,農場在積極發展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大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大豆專品種種植、實行芽豆、鮮食大豆、高蛋白大豆、高脂肪大豆等專品種種植,產業化發展,提高銷售單價,努力增加種植利潤。

  必由之路 產業集團化打造國產大豆品牌

  近些年,我省逐步推廣了場地共建的種植模式,農場以相對較高的價錢租到農戶的耕地,然後統一耕種、施肥、播種,收到了極好的效果。比如北安市海星鎮興旺村通過場地共建試點後,已經開始進行整屯土地流轉。實行這一辦法後,大豆的單產從原來的畝產不到300斤,達到今年畝產近400斤。在大豆種植主產區嫩江,目前也開始通過規模化種植提高產能、商品率和競爭力。

  『我省屬高寒地區,生長期短,種植別的作物不佔優勢,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非轉基因質量好、綠色有機的高寒黑土。』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說,我省冬季零下30至40℃,這使土地能夠自然殺菌,種植大豆非常適宜。要想發展壯大,龍江大豆必須要抱成團兒,這是必然趨勢。靠農民一家一戶對抗國際市場是不現實的,必須要靠國家產業政策或是集團化組織。要廣泛扶持農戶成立合作社,實行場地共建、規模化種植,形成以專業合作社與加工企業密切配合的專種、專儲、專用、深加工式的新型大豆產業鏈,打造出國產大豆及其加工產品的系列品牌。除此之外,還要在地方推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一個良性的輪作制,保證大豆品質和產量的穩步增長;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增加大豆單產,提高競爭力。

責任編輯:強銳